1.春秋時期,建築的發展是瓦片的廣泛使用和用作諸侯宮殿的高層建築(或稱梯田)的出現。宮殿多為梯田式建築,以階梯式夯土平臺為核心,靠著平臺壹層壹層建造木屋。借助泥土平臺,單層房屋聚合在壹起,形成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
2.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磚。例:36cm x 14cm x 6cm的磚和表面有堅硬紋理和花紋的空心磚,也曾在陜西侯馬金、河南洛陽、陜西秦詠誠等地的遺址中出土。
3.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出於政治軍事統治和生活享受的需要,修建了大量高層官署;例:(壹般在城內夯築數米高至10米以上的幾個土臺,上面建有宮殿、住宅)。如後馬金故都新田遺址的夯土臺,占地75米乘75米,高7米多。平臺上的木架建築已經不存在了。
4.隨著統治者對華麗宮殿的日益追求,建築裝飾和色彩也更加發達,如《論語》中描述的“山上藻”(鬥上畫山,梁上畫短柱上藻),《左傳》中記載了呂莊公的“丹苗”(紅柱)和“雕椽”(雕椽)
相傳著名的木匠公交班(魯班)是春秋時期出現的工匠。
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壹步提高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隨著手工業商業的進壹步發展,城市的繁榮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出現了城市建築的高潮。
戰國時期,出現了更多的城市和宮殿。壹般戰國都城都有兩個城,大城,也叫郭,是居民區,城內有封閉的道路,集中的城市;小城是宮城,亭臺樓閣眾多。此時屋頂已經鋪了大量的青瓦,後期開始出現陶瓷欄桿和排水管。
據考古發掘,戰國時期齊國古都臨淄城南北長約5公裏,東西寬約4公裏。大城裏散布著冶鐵、鑄鐵、制骨的作坊和縱橫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個小鎮,裏面的夯土平臺高達14米,周圍也有不少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