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化理論
巴甫洛夫和斯金納都認為言語的習得是條件反射的建立,強化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納還強調了“強化和順從”在嬰兒言語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即言語活動在出現後立即得到強化。“強化理論”可以解釋壹些低級言語的發生。
(2)轉型生成理論
這是喬姆斯基提出的壹種語言理論。這壹理論認為:①語言是通過規則來理解和創造的,而不是通過模仿和強化;(2)語法是生成的,嬰兒生來就有壹套普遍的語法。語言習得的過程就是從普遍語法向個體語法轉化的過程,這是通過與生俱來的“LAD”來實現的。③每壹個句子都有其深層和表層結構,句子的深層結構(語義)通過轉換規則轉化為表層結構(發音),因此可以被感知和傳達。
(3)代表性理論
這是最早的關於言語習得機制的理論,最早由奧爾波特提出。他認為嬰兒言語是對成人言語的模仿,是對成人言語的簡單復制。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認為,嬰兒的言語能力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學習各種社會言語模式獲得的,即模仿,大部分是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進行的;懷特赫斯特改進了傳統的模仿理論,提出了“選擇性模仿”的新概念,認為嬰兒在模仿成人言語時具有創造性和選擇性。
(4)認知理論
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環境和主體的相互作用對言語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影響。皮亞傑認為,語言是兒童的壹種符號功能,它源於智力,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由於動作的發展和協調而產生邏輯,從而產生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