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的名稱雖然只出現在清朝光緒年間,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中葉。建國前30年,粵劇基本分為“省港班”和“越山班”(或稱“農村班”)兩大派系。“國王的兒子”李是世界戲劇史上唯壹壹個由藝術家成為農民起義領袖的人。粵劇“八和聲會館”首任團長鄺新華,既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人物,又是著名的文武元老。他曾演出《蘇武牧羊》、《太白何帆》、《李米陳清》等著名劇目。清末民初,群星璀璨,著名女演員輩出,如李菊、小李湘、蕭聰、周玲麗、李雪芳等,均享譽海內外。千裏馬被譽為“花旦之王”,而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上世紀30年代,在粵劇史上,被稱為“學馬爭霸”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的風格,具有全面的表演技巧。他被戲稱為“無所不能的老人”,但在他所處的小眾領域卻是出類拔萃的。他的代表作有《胡不歸》等四部悲劇。騎師用小醜贏了。他在壹部以“孤獨冷種”(守財奴)為主角的群像劇中,揭露封建富裕資本家的醜惡,頗有莫裏哀的風格。不僅在粵港澳東南亞,在美國也有很多年了。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傳統劇種之壹,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劇、漢劇的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壹些劇種的優點和特長而逐漸演變而來的。徽劇於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入京,最早入京的徽劇團是安徽久負盛名的“三清班”。後來北京又有了“四喜”、“河唇”、“春臺”等班,合稱“徽州四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是在道光(1840)二十年左右。此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格式已經初步確立,京劇的語言特色已經形成,京劇的角色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壹批具有京劇特色的劇目,第壹代京劇演員也已經出現:余聖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學究的“三丁甲”,也有老演員和京劇。程長庚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徽調、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為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後世京劇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唱是黃兒和西皮,所以京劇又叫“皮黃”。京劇中其他常用的唱腔有南梆子、四平調、高八子、吹。京劇有1000多種傳統劇目,經常演出的有300多種。其中,除了徽劇、漢劇、昆曲、秦腔外,還有相當壹部分是由京劇藝術家和民間作家創作的。京劇擅長用歷史題材表現政治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劇本。不僅有全劇,還有大量折子劇,此外還有壹些連續劇。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丹、凈、醜、武、時尚(跑龍套)七條線,再分為生、丹、凈、醜四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