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社會壹直到唐朝,只有官府和廟宇才享有“門飾”,平民百姓的宅門是沒有裝飾的。據考證,唐末宋初以後,才開始有民宅門飾,宋、元、明、清時期,民宅門飾藝術的顯耀,“銅蠡”門環的形式演變,無論是鐵的還是銅的,主要是從皇宮和官府的門飾,以及寺廟的門飾等不斷地借鑒和改進,汲取樣式,形成了吉祥的藝術品形狀,但是民宅門飾仍不能用獸頭門環,必須七品以上的官才能擁有獸頭門環裝飾。
門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重要的壹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們出入的通道,而且是建築等級的象征之壹。
門飾主要指“民宅門飾”藝術,習慣是專指舊時民宅大門上的裝飾品,也指“門臉”和“門面”。而它的裝飾藝術使門飾藝術的建築顯得富麗堂皇,精致異常。就拿“門環”的裝飾藝術來說,它的作用是敲門及拉門。不僅如此,“門環”的裝飾藝術,又是壹種吉祥之物的襯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當時民眾祈求康樂、太平、富貴、長壽、幸福和祥瑞等觀念。
門飾起源:
關於民宅門飾藝術的起源,相傳春秋初期,壹位叫公輸般的人,壹天在海岸遇到螺螄爬上岸,然後見螺螄腦袋從貝殼中鉆出來,用腳畫圓形,在地面畫完後縮回腦袋,螺螄閉其戶,終不可開。於是公輸般受到啟發,乃將其頭形做成“門環”安裝在門上。壹是為了封閉或保險;二是為了裝飾或鎮宅辟邪。“門飾”的傳說,在民間俗信中,產生了壹種象征性靈物,是構成“門飾”藝術的開端。據史料記載,商周青銅時期已經出現紋雕裝飾。當時把紋雕稱“鋪首”,“鋪首”又名為“銅蠡”,也就是兩扇門上的“門環”裝飾藝術。有關“銅蠡”門環的說法,來自晉朝張華《博物誌》中所引:“椒圖形似螺螄,性好閉,故立於門上。”“銅蠡”的“蠡”,在民間傳說是龍生九子中的壹個兒子,因為他性情頑固,又習水性,所以就把“蠡”釘在門扇上,作為防火;同時也顯示莊嚴的氣勢,用來鎮魔辟邪。
民宅門飾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顯示了“真”、“神”、“美”的氣勢,增強了原有的民間藝術,體現了民眾的人生觀和願望。所以,這是民間藝術的壹大創造,也是民間傳統觀念和“宗教”文化的再現。在這樣的顯著特點下,“門”和“門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是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築遺產。在現代社會中,“門飾”已成為中華民族淳樸的民俗、民風、民藝等文化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