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指儒家。儒家之初有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合稱“五經”。從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部經典,即《易經》、《書》、《詩》、《周禮》、《禮》、《禮紀》、《左傳》、《公羊傳》、《谷亮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指記載歷史興衰、治亂、各種人物、制度沿革的史書。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歷史記載。各種歷史著作都屬於這壹類。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正史的開端。此後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壹部歷史,* * *二十四史。此外還有古史、野史、法典、地方誌、官職、政書、季節等。,所有能記錄的書都收錄在歷史系。
細分:指記載百家爭鳴及其學說的書籍。春秋戰國時期,學者輩出,百家爭鳴。哲學、名譽科學、法律、醫學、數學、軍事科學、天文學和農業都非常發達。各家寫壹本書,後人因僅次於儒家經典而成為壹家,故稱子書。道學、宋明理學和清代考據學也被納入子部。
文集: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歌、詞、歌曲和其他文學批評作品的集合,都屬於這壹類。屬於壹個人的叫文集,幾個人的作品叫集子,詩集叫詩集。
擴展數據: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經典。今天,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仍然是我們的壹把鑰匙。五四以來,中國借鑒西方圖書分類法,按照現代學科體系對圖書進行分類。截止2013,10,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仍采用上世紀90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由於許多古籍難以納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分類體系,壹般古籍圖書館(館)的收藏和檢索仍采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經典難以計數。據不完全統計,存活至今的仍有8萬多種。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了。第壹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稱帝,由劉向、劉欣主持,包括檢索、校勘、分類、編目等工作,最終編纂出中國國家圖書館最早的目錄——《七略》。
《七律》將當時收藏的古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法、數術、民藝、詩詞六大類,並增加了編纂引論,總標題為《七律》。該書失傳已久,但其基本內容壹直保存在班固《漢書藝文誌》的記載中。因此,《漢書·藝文誌》的記載成為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參考資料:
經典和歷史的子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