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美國的產業資本剩余轉移政策有哪些?

美國的產業資本剩余轉移政策有哪些?

第壹,如何解決美國歷史上的產能過剩

增加對外投資,出口過剩產能。1973之前,美國奉行“凱恩斯主義”,主張“需求拉動供給”,通過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來解決產能過剩。1939-1948期間,軍工工廠和基建制造企業數量和規模增長近50%,產能利用率也逐年提高。隨著二戰結束,國際國內需求銳減,1947產能利用率下降到70%。美國及時推出了馬歇爾計劃,通過提供資金、技術、設備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幫助歐洲恢復經濟,金額達6543.8+03億美元。該計劃在壹定程度上也幫助美國化解了部分過剩產能,產能利用率由1951恢復到80%以上。而過度依賴政府投資刺激需求,必然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導致“壹低兩高”的滯脹現象。

依靠市場調節機制化解產能過剩。1980之後,裏根政府采用了減少國家對企業幹預、追求“供給創造需求”的裏根經濟學。從1980到1985,美國降低通貨膨脹率,大幅減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減少政府支出,鼓勵企業加快並購,依靠市場調節化解產能過剩,從而推動經濟重回健康增長的軌道。到1983,美國經濟開始回暖,全年GDP增長6.5%,生產性投入增長1.1%;1984壹季度GDP增速達到10.1%,工業開工率也超過80%。

加快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通過政府引導國防和軍事技術向民用轉化等措施,大力推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鑒於20世紀初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美國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高科技產業升級。經濟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型,引領全球信息革命。由此,美國擺脫了傳統產業升級的問題,有效解決了產能過剩。

第二,美國應對產能過剩的政策變化

從“需求拉動供給”到“供給創造需求”。美國的產業政策隨著產能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而逐漸調整。1973之前,美國奉行“凱恩斯主義”,註重需求端的政策創新。無論是國內的鐵路、公路基建投資,還是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投資,都是利用政府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這種政府經濟幹預是解決當前產能過剩的辦法,但往往會導致下壹個經濟周期的產能過剩。投資會刺激供給增長,同時也必然帶來更快的通脹。從65438年到0980年,裏根政府開始改變經濟政策,以“供給創造需求”,通過創新驅動的工業發展化解產能過剩,重視提高工業競爭力。在壹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重化制造業產能過剩逐步緩解,第壹產業生產力和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從第壹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促進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經濟持續增長近10年。

從福利到工作的再就業培訓項目。美國的現代福利制度和再就業培訓工程是與產能過剩導致的失業同時建立的。19的50年代和60年代是出苗和發芽階段。隨著《人類發展與培訓法案》和《經濟機會法案》的制定,美國逐步建立了全覆蓋的現代福利保障體系。此時,再就業培訓已從早期的職業教育中分離出來,由勞動部直接管理,為經濟困難的人,特別是男性提供職業培訓,為有三年以上就業經歷的人和再就業人員提供培訓。65438+1970年代是成熟階段,其主要立法如《工作培訓夥伴法》和《再就業法》都體現了政府責任向企業和個人轉移、資金渠道不斷擴大、培訓服務多樣化、公共服務私有化等特點。1988—1998是大調整和改革階段。裏根政府於1988年推出的《家庭支持法案》是再就業培訓立法的重大變革。美國通過擴大職業培訓和增加教育機會來減少貧困父母對社會福利的依賴,強制各州建立就業機會和基本技能培訓項目,並在法律上確立聯邦政府在這壹項目中承擔50%-72%的責任。美國的現代福利制度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上一篇:絕對讓妳贊4個落地窗陽臺的裝修效果。
  • 下一篇:老板想讀的傳統書籍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