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細膩地展示了中國人從古至今的審美觀。
現在這本書以精美的插圖,更具體地展示了中國波瀾壯闊的美麗歷程。在我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具有豐富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都來自於現實生活,但也最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
就像小說壹樣,小說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閱讀中國古代的“美”,是壹個漫長的審美和深刻理解美的過程。古代文人都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誌向,而這種毅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漢字的演變密切相關。我在這裏談談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在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當時的社會習俗下,漢字的演變也在逐漸走向立體狀態。富有人文意識的精神滲透在漢字的形成過程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漢字似乎給人以魅力,表現出各種精神、情感、氣勢。
就像他們表現出來的那樣堅定和正直。在感受漢字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中,也能從中得到啟發。這也可以算是壹門美的課程,壹門思考和探索“美”的課程。
在這本書中,李澤厚先生說:“美學和藝術日益從巫術和宗教中解放出來,正如整個社會生活日益從早期宗法制度所保存的原始公社結構體系中解放出來壹樣。但就這樣,青銅藝術作為時代的壹面鏡子,走上了衰落之路。“像火壹樣兇猛”的狂野恐怖已經成為過去,理性、分析、纖巧、人情趣味、時代風貌正在壹天天蔓延。作為祭品,青銅禮器正在失去其神聖的力量。無論形制還是紋飾,青銅器都在變化。”這讓我想起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的壹句話:“科學若前進,宗教便後退壹步。”那麽,我們能得出以下結論嗎?曾經令人生畏,以饕餮紋裝飾為主的青銅器,最終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沈寂,後來被更高級的東西所取代。這在壹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古代早期巫術宗教的神秘色彩正在逐漸淡化,它帶來的是人們思想的轉變,社會從蠻荒時代向文明時代的演變。在此基礎上推至春秋戰國,先秦理性思想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