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古城即聊城古城,統稱山東省聊城古城。東昌古城位於北宋城墻聊城市東昌湖中心。城市呈正方形,總面積約654.38+0萬平方米。城墻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原為土城。明五年(1372),東昌平山衛司令陳勇,改磚城。墻體長3.5km,高11.7m,頂部寬6.7m,底部厚11.7m。內墻用混凝土夯實,外墻用磚石砌成。城內有四個城門,壹個門樓,壹個甕。南、東、西甕城為扭曲的城門,南門東似鳳頭,東西門南似鳳翼,北門北似鳳尾,故名“鳳城”。城門四樓,屋檐倚山,四角飛升。據說東有惜春,西有清遠,南有鄭德,北有宣武。
明萬歷七年(1579),城墻上修建了2700多座城垛和27座瞭望塔。城門第四層改名,東有迎賓,西有納裏,南有南潯,北有鎖和鑰匙。每個城門都有水門和吊橋。原“望嶽”和“綠雲”的2號樓位於城市的東北角和西北角。這座城市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建高樓、驕鄰居之勢,又有“能困而不失之鳳凰”之稱。聊城解放於1947和1。為了防止敵人再次占領,城墻被拆除了。
現在只剩下城墻的地基,變成了壹條環繞古城的道路。這座燈塔仍然高高地矗立在古城的中心。以廣粵樓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街。四條街向外延伸,有四個入口,四個大門,四個大門。城市街道,經緯度分明,垂直相交,形成棋盤網格骨架。市區的住宅多為三進院落、四合院,至今仍保留著白墻灰瓦、坡屋頂的傳統建築風格。古城被東昌湖環繞。古城東面是運河城,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商埠。這壹帶的街巷多分布在運河兩岸。它們沿著斜坡和河流而建。街道和街道用運河連接起來,形成壹個放射狀的骨架。它的街道和小巷今天仍然使用它們原來的名字。例如南順河街、北順河街和關彜街。河邊的房子大多是前店後屋,有帶木板門的小院子。
東昌湖將古城和聊城新區緊密相連。從空中俯瞰,湖水像壹條巨大的緞帶環繞著古城,古大運河像壹條玉帶蜿蜒穿過古城,鐵塔、廣嶽塔、山陜會館像珍珠壹樣閃耀在城市的湖畔。歷史的淵源給東昌古城留下了很多文化藝術和生活氣息。剪紙、東昌葫蘆、木版年畫等民間藝術,以及狀元街、考苑街、詩仙胡同、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等傳統街道。提起這些文化見證,古城的老居民津津樂道。古城裏有九條街,十八條巷,七十二條胡同。
明清時期,政府職能部門大多集中在古城西北。直到現在,老人們還能輕而易舉地指出道觀、文廟、郵局在哪裏。在老城的南半部,所有的家庭都生活在那些日子裏,壹些街道以附近的寺廟和家庭命名。
門票,開放時間:
作為古城的旅遊購物場所,光月樓門票24小時,10元。
交通概況:
飛機:從外地坐飛機到濟南姚強機場,坐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