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6歲的胡適,學識淵博,風度翩翩,充滿激情。他當時在北大很有號召力,被稱為“美少年”。當時,北京大學的校園已經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胡適和當時許多文化名人壹起,致力於白話文的創作,反對封建禮教。但他與信奉馬克思主義的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展開了影響深遠的“文化論戰”。胡適之主張“文學改良”,倡導個人自由、科學和民主。它主張引進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來改造中國社會,而不是“主義”。
胡適在宣揚西方思想的同時,也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主張打破幾千年封建社會對儒學的神秘崇拜,以“平等的眼光”研究和吸收儒學中的壹些思想。他強烈反對把所謂的“三綱五常”理解為儒家的教義。胡適雖然主張個人自由和婦女解放,但他壹生都和沒有文化、幾乎沒有現代意識的原配妻子保持著壹紙婚約。
早年在北大讀書時,壹個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年輕人,在給壹群崇拜者演講時,大膽地向胡適提了幾個問題。當他得知此人不是北大的註冊生時,拒絕回答他的問題。青年胡適是學者,不是政治家。他沒有想到,他極力反對的“主義”信徒,居然在30多年後奪取了中國的政權。讓這位高大的北大工作人員尷尬的,可能也為他的“不值壹駁”(胡適在文革期間對胡的數百萬條評論的評論)埋下了伏筆。
胡適的博學在中國現代學者中是眾所周知的。他是中國現代學術界公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對《紅樓夢》的研究和貢獻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與胡適共事多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晚年曾專程到臺灣拜謁胡適墓,主張客觀公正地評價他,並對他在文革期間參與的“批胡”運動感到痛心。
胡適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多年。與蔡元培、馬寅初並稱為迄今為止對北大影響最大的三位校長。胡適與蔣介石夫婦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系。但他表示對自己的仕途不感興趣,幾次拒絕做國民政府的官員。但1938甲午戰爭爆發時,遠在歐洲的胡適並沒有拒絕蔣介石的邀請,出任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在回復江的邀請時說:國家既然到了這種地步,調兵到我頭上是義不容辭的!胡在擔任駐美大使期間,做了大量說服美國支持中國抗戰的工作。據說當時的日本內閣在得知中國政府邀請胡適出任駐美大使時,壹度驚慌失措。很多日本人認為,日本需要派三個駐美大使,才抵得上壹個胡適。壹個擅長外交,壹個擅長經濟,壹個擅長文學。
晚年,胡適還極力主張退守臺灣省的國民黨政權放棄壹黨專政,開放言論自由,實行民主,為臺灣省的民主政治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臺灣省,他仍然是壹位受人尊敬的學者。海峽兩岸文化名人李敖曾倡議在北大豎立胡適雕像,這也反映了胡適在海外華人中德高望重的事實。壹掃兩岸政治恩怨帶來的舊年塵垢,胡適是壹位知識面廣、個性鮮明、在學術界頗有建樹、在政界頗有影響力的可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