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蠟燭是奈良時代(710 ~ 784)從中國傳入的。與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很多缺點。唐代詩人李商隱寫過壹首詩《如何剪西窗燭》。詩人為什麽要剪蠟燭?當時蠟燭的燈芯是棉線做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因為無法燃盡碳化,所以需要時不時用剪刀把剩下的燈芯末端剪掉。這無疑是壹件麻煩的事情。1820年,法國人強·貝西發明了壹種用三根棉線制成的燈芯,使燈芯在燃燒時自然松散,末端剛好向火焰外側傾斜,因此可以完全燃燒。然而,蠟燭需要進壹步改進。它的材料壹般是動物脂肪,缺點很多。解決這個問題的是舍韋勒等人。1809年6月至7月,法國科學家舍弗勒收到壹封紡織廠的來信,信中要求他分析並確定他們寄來的壹塊軟皂樣品的成分。他拿著這封信想了很久,心想:研究肥皂,看來得從生油說起。在學校用非常簡陋的設備做的實驗中,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的實驗,他第壹次發現了壹個事實:在所有的油脂中,無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占95%,剩下的5%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弄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有了壹個重要的發現:當時用油做的蠟燭,因為裏面有甘油,燃燒起來有煙,有臭味。如果用硬脂酸做蠟燭,不僅燃燒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不會汙染空氣。舍弗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蓋-盧薩克,並建議他們兩人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堿皂化油,然後用鹽酸分解肥皂,取出硬脂酸。這是壹種白色物質,摸起來很油膩。用它做的蠟燭柔軟又便宜。1825年,舍弗勒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開啟了人類照明史上的新紀元。後來有人在北美發現了壹個很大的油田,所以可以從石油中提取大量的石蠟,於是理想的蠟燭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和推廣。
上一篇:結婚必看的八部紀錄片。下一篇:虎頭鞋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