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中元節的傳統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壹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中元前壹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2、放焰口
在孟蘭盆會中,有壹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淩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凈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3、面人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4、制小船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壹紙條“供某某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5、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壹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壹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還會在屋內邊走邊念。
6、施食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壹邊念經。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壹組:壹人敲鑼、壹人打梆、壹人提燈籠、壹人沿途撒鹽米、壹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壹片蕃薯或芋頭上),壹人沿途擺設壹塊豆腐及壹飯團(置於壹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壹處祭品。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