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獅作為中國的壹種民間藝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許多人在重要的日子和節日邀請人們舞獅。其中,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四省在南方尤其受歡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是北方的主要去處。
2.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壹起帶回來的貢品。
但舞獅技藝源於西涼“假面戲”,也有人認為舞獅起源於五世紀劉宋軍隊,後流傳於民間。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依據,在今天很難判斷其對錯。
3.然而,到了唐代,舞獅已經成為宮廷、軍隊和民間的壹項流行活動。唐端安節《樂府雜搜》說:“戲中有五獅,高十余尺,皆著五色。每獅十二人,披紅發,畫衣,執紅筆,舞太平樂。”
詩人白居易的詩《西涼歌妓》對此有生動的描述:“西涼歌妓,西涼歌妓,蒙面胡人,假獅子。頭尾木雕,鍍金眼銀牙。分勛毛衣帶耳,如從流沙中來萬裏。”這首詩描述了當時舞獅的情景。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舞獅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4.北派舞獅主要是表演北魏任命的“舞士”,即“瑞士”。小獅子獨自跳舞,而大獅子則成雙成對地跳舞。壹個站著舞獅頭,壹個彎腰舞獅身獅尾。舞獅者蓋著獅子被,穿著與獅子身體同色的綠色獅褲和金色爪靴。人們無法識別舞獅者的身體,它的形狀與真正的獅子非常相似。
獅導扮成古代武士,手持旋轉的繡球,配以北京鑼、鼓、鈸,逗弄獅子。在“獅郎”的指導下,獅子表演翻筋鬥、跳躍、攀爬、跪拜等技術,還有走梅花樁、跳桌子、踩滾球等壹些高難度動作。南派舞獅主要表演“石聞”,表演時註重表情,如撓癢癢、抖頭發、舔頭發等。,生動可愛,也有吐球等高難度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流行於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僑鄉。
5.雖然南獅也是二重唱,但舞獅者穿著燈籠褲,上面蓋著五顏六色的獅子被跳舞。與北方獅子不同的是,“獅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披袈裟,腰系絲帶,手拿葵花扇逗獅,以滑稽的動作跳起各種優美的動作。南獅的流派很多,清遠、英德的“雞頭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河、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