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燈籠的內容

燈籠的內容

明清地方誌中對茶花燈、樓花鼓等漢族民間歌舞表演的盛況多有記載。表演形式有兩種:壹種是有人物故事的“醜八怪、丹戲唱腔”,稱為地花鼓、馬竹燈、結對、結對燈;二是“帶臂步”的集體歌舞,習慣上稱之為“蕩燈”、“跳燈”。花鼓、花燈等這些民間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程序規則,逐漸發展成為花鼓戲;還有的更多地保留了花燈的歌舞特色,將中國傳統戲曲故事表演出來,稱為“花燈戲”“花燈戲”。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傳播地區方言、音樂素材、風格的差異和鄰近姊妹藝術的影響,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唱腔結構、表演特點等方面各有特點,發展的歷史進程也不盡相同。

花燈以歌舞的形式形成後,藝術家們經過多年的實踐,對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進行了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不同風格的文武燈。花燈美麗灑脫,武燈剛強。

花燈舞是雲南元宵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花燈舞蹈包括不唱歌的舞蹈,如舞獅和猴子彈棉花,以及集體唱歌和跳舞,如蓮香和拉花。最初元宵的生意只有男女之分,後來分成了壽、旦、醜三種生意。元宵節演出眾多中大型角色的劇目時,加入了其他業務。

民間花燈舞的起源和發展為花燈戲的時間,目前尚無準確的資料證實。據現有文獻記載,明朝中葉,公元1454年左右,雲南楊林人蘭芝安曾寫過《性與月之謎》的傳說。清初(1657),雲南人何偉寫了五部傳奇劇。這是雲南已知最早的戲劇創作活動。清朝康熙年間(1701),雲南開始出現職業戲班,曾有四個戲班在昆明建立王樂寺。清朝乾隆年間(1746),秦、石牌、楚、益陽等地傳入雲南。據元謀燈會藝人張介紹,元謀燈會已經傳承了十三代。另外,在花燈的曲調中,有相當壹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掛枝打棗》,是萬歷至清初流行的民間小曲。照此推算,花燈作為壹種戲劇,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雛形。

  • 上一篇:網絡經濟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利與弊
  • 下一篇:中醫要考什麽證才能行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