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受到了許多民族的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壹。在這個載體中,有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有北方少數民族的“跳”,有古代飾品傳承下來的“踏步”、“五兵穿”,還有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苗族銀飾的特點是大美,不言而喻,苗族銀角幾乎是佩戴者身高的壹半,就是壹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苗族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形式。苗族圖騰是幾個與苗族有關的意象。苗族古歌中,說楓樹生了蝶母(即姊妹榜、姊妹策),蝶母生了十二個蛋,苗族祖先江洋、十二兄弟由鵲鳥孵出。苗族銀飾的特點是大美,不言而喻。
苗族銀飾的加工都是在家庭作坊裏手工完成的。銀匠根據需要,先將熔化的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線,再通過壓、薄、刻、抱等工藝制成精美的圖案,再進行焊接或編織。
銀飾品特征
變得偉大和美麗
苗族銀飾的特點是大美,不言而喻,苗族銀角幾乎是佩戴者身高的壹半,就是壹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樁是山,顯雄偉之美;水是壹片海,展現出無限的美麗。苗族銀飾以其對大美獨特的洞察力,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同時也說明妳家財運不錯,顯示出苗族姑娘的大氣。
註重美觀。
看美麗的重要性,貴州石洞苗族婦女年輕時用逐漸變厚的圓棍來擴大耳洞,以保證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耳環,並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女人因為耳環太重,耳垂被摳掉了。當地的耳環只有200克重。黎平苗族婦女的籃子越重越好。籃子越重,就有八斤多。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的藝術特色也令人驚嘆。很多苗族地區講究佩戴銀飾之美。掛三四個耳環,折到肩膀;穿三四領,無頸套;福字飾、腰飾都戴。尤其是清水河流域,組合的部分多達數百個,相互重疊,錯綜復雜,呈現出壹種復雜的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中也不難看到。傣族人的紋身習俗強調紋身面積越大,圖案越復雜,越美觀;求偶期的哈尼族姑娘,全身都是密密麻麻的珠子和貝殼;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龍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偉大和多樣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次,可謂是典型的追求首飾數量。說明追求復雜比苗家更美好。更多的代表了壹種獨特感。
變化與不變
值得壹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不同時期銀飾對比來看,苗族對大、重、多銀飾的追求從未停止。尤其是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這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