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時候,它也被稱為“錢球”,但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為搖擺。
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秋千架,再用絲帶綁起來做秋千,然後逐漸發展起來的。
在古代,人們習慣在清明節和寒食節前後蕩秋千,而蕩秋千的人只限於貴族家庭的男女老幼進行遊戲。秋千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娛樂運動。據現有文獻記載,它起源於先秦時期。據清代著名作家翟浩的通俗匯編:
秋千是北山容的壹個玩法,輕車熟路。秋千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山戎族的壹種遊戲,用來鍛煉人的敏捷。山戎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秋千最初是山戎族軍事訓練的工具。
春秋時期,在春秋五霸首領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後,他的疆域轉移到燕國,秋千也傳到了南方,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壹種遊戲用具。
蕩秋千是古代宮廷和閨房女子的遊戲,也是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之壹。漢武帝時期宮廷中流行秋千,唐代著名文學家高武在《漢武帝後院秋千賦》中寫道:
蕩,千年也。漢武祈求長命百歲,所以後宮的秋千很多。
所以西漢時期,人們蕩秋千主要是為了健身。
唐宋以後,蕩秋千的習俗以前所未有的盛況傳遍全國。後來唐朝宮廷稱秋千為“半仙戲”,五代著名文學家王人禹在他的筆記《開元天寶遺》中記載:
在天寶宮,到了寒食節,秋千都豎起來了,弄得宮女們哈哈大笑,以為是盛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京城市民稱之為。
後來,宋代出現了壹種“水蕩”遊戲。據南宋著名作家吳的《梁夢錄》記載,北宋汴梁都城池、南宋臨安都城西湖和錢塘江都有這種"水蕩"的雜技表演。
每當夏季舉行水上秋千表演時,從皇帝的妃子和王子到平民百姓都爭相觀看。表演前,人們先將兩只雕刻精美的船放入水中,船頭豎起壹個秋千架。
表演時,船上鼓聲震天,船尾的雜耍演員先練了桿,然後表演者按順序登上秋千,奮力蕩來蕩去。當秋千達到秋千橫梁的高度時,他們用手脫下繩子,借助秋千混響的力量躍入空中,在空中翻筋鬥,然後跳入水中。
由於表演者姿態各異,看起來美輪美奐,變化多端。因此,“水蕩”是宋代秋千娛樂的新發展,在中國秋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宋時期,人們喜歡在清明時節,在郊外用竹子搭壹個臨時的“竹筍秋千”,跳舞玩耍。因為清明節到處蕩秋千,所以古代也叫“蕩秋千節”。
唐宋時期的老秋千原始笨拙。首先,人們在土地上搭起壹個之字形的秋千架,然後在橫梁上綁上兩個用柔韌的粗樹枝做成的圈,壹般用藤蔓、桑樹、石榴樹、柳樹、榆樹做成,很少用鐵圈。
人們將兩根粗麻繩系在兩個木環上,稱之為“擺桿”,繩子下端系壹塊長條板,稱之為“座板”。蕩秋千的女子會或坐或站在座板上,雙手握住梗繩,或跑幾步或被別人推著,然後秋千就開始蕩起來,然後越蕩越高。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秋千的描寫。唐代著名詩人韋莊曾寫過《長安清明》這首詩:
紫色的陌生人在尖叫尖叫,綠色的白楊在畫秋千。
這首詩寫於唐代清明節前後,當時春風吹柳,姑娘們成群結隊地在樹下蕩秋千。真的很有詩意。秋千是宋代最常見的遊戲之壹。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墊江唇》中這樣描述:
蕩上秋千,懶得搓嬌嫩的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漬滲透著薄薄的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