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如下:
延伸閱讀:
葫蘆絲,又名“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壹種樂器。葫蘆絲起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雲南德宏、臨滄等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雜居的地區,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分為高、中、低三種。其獨特優美的音色,簡潔大方的外觀,簡單易學,小巧便於攜帶,深受音樂愛好者和中外遊客的喜愛。
葫蘆絲,蘆管耦合振動樂器,分為高、中、低三種,有D/E/F/G/A/B/等。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不同,葫蘆絲的結構也不同。
因為傳統的葫蘆絲有七個音孔(主管),壹個音孔壹個音(不像竹笛可以通過氣息的變化在壹個音孔上吹出八度),再加上壹個鼓音* * *可以吹出八個音。所以壹般來說,傳統的葫蘆絲,通過移動鑼音的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應該可以彈五到六個音。但由於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傳統的葫蘆絲只能轉四聲,常用的聲調只有兩種,即桶調“5”和桶調“1”,而這種聲調(桶調為5)是最常用的。以C調的葫蘆絲為例,它不僅能彈基音(第三孔為1),還能彈G調(桶音為“1”)。是在民族調式五音音階基礎上的六音型,在演奏音樂上有壹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演奏,要根據音域適當選擇。最好的關鍵是把第三洞打成”。
與我們熟悉的竹笛不同,葫蘆絲的音域不能達到三個8度以上,壹般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這是壹個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柔和細膩,醇厚質樸,柔美迷人,表現力極強,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臺,都能聽到它優美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演奏民間曲調,如民歌、小調等,最適合演奏旋律性、抒情性的音樂,其中《月光下的斑竹》、《情深》等成為其代表性經典。葫蘆絲在傣族、阿昌族等民族中最受歡迎,是壹種娛樂樂器。節日裏,無論是在江裏劃龍舟,還是在江邊放“高盛”,或者在廣場上“奔忙”,或者在竹樓裏飲酒,都能聽到它優美的聲音。青年男女表達感情或人們走在路上,在田間勞作,經常演奏葫蘆絲,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