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仲達音樂是壹種民間打擊樂。原名“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其邊緣地區。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等縣非常繁榮。
四川音樂分兩組:主音樂組由足盆鼓、大鈸、大鑼、饒碗、簪、蘇碗、蘇柴、鏗鏘、鐃鈸等組成。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疊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倒掛”、“鳳凰點頭”、“飛蛾”、“倚藤”等十余種。
采蓮船
彩蓮船,又稱“劃艇”、“花船”,多在春節和大型文化活動中表演。這是由兩個人表演的,藥谷和翁仲。隨著鑼鼓聲,翁仲隨後在臺上劃槳,兩人壹起載歌載舞,形成輕松愉快的雙人歌舞。
彩蓮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航行的動作。瑤姑的舞蹈動作可以概括為四句話:“腕抖、腿顫、腰勤、身高”,共工的舞蹈動作“劃步”、“劃腿吸”等,與川劇中矮個子的姿勢壹致,與瑤姑的劃船、遊泳相呼應。舞蹈生動地表現了船在水上,時而平展泛舟,瀟灑飄逸;時而揚帆破浪,跌宕起伏。舞蹈以悠閑的搖擺開始,以悠閑的搖擺結束。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
車燈也叫“逗姑娘”“跑旱船”。主要在春節前後演出。表演者3個,妹子1,小臉1,馬車夫或贏家1。還有七個表演者,除了以上三個,還增加了四個拿著燈籠的“記者”(表演者)。燈班由農村表演技藝較高的老藝術家帶領,把壹些喜歡玩燈的人串聯起來,組成壹個臨時的“車燈”隊,春節期間到處玩燈,春節壹過就解散。
在《車燈》的表演中,小花臉先拿著壹把花折扇跑來跑去,把坐在“花車”上、戴著墨鏡、拿著五顏六色的毛巾跳舞的姑娘們(多為男性)逗出來,再即興創作各種與節日、農耕、民俗有關的幽默文字,以幽默逗樂為主。在車和船上,幺妹用手扶著車的邊緣,隨著歌詞來回搖擺,壹臉羞澀。車夫或趕車人根據旋律劃著車。
在蕭華領唱之後,其他人齊聲歌唱。每次表演後,用“轉元寶”、“抱螞蟻”、“篩荷花”等傳統套路變換隊形。其表演技巧概括為“瑤妹要穩,花蓮要滑稽”,唱段有超腔和數腔兩部分。歌詞大多屬於上下結構,句子押韻,以7句居多,常帶有行間和嵌詞。唱腔是微音,曲調重復。伴奏樂器包括二胡、、進行曲、、鑼、鼓和四個面板。
東京音樂
起源於蓬溪縣,創始人是劉安生和齊威。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縣寶屏山(今赤城山)毓秀潭寫成《文昌大東仙經》五卷,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因《文昌大東仙經》的演出,形成了聞名中外的洞樂。洞經音樂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