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來源於醫學經驗的總結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理論、陰陽五行理論、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病因病機、治療原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今天,中國與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都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
中醫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壹”、“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其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是:
人們認為人是自然的壹部分,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陰陽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總是在運動變化的。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兩者處於壹種動態平衡狀態,壹旦這種動態平衡被破壞,就呈現出壹種病理狀態。但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我們並不是采取孤立的、靜態的方式來看待問題,而大多是從動態的角度出發,也就是我們強調的“恒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是統壹的整體,即“天人合壹”、“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和疾病的發生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域疆域、早晚等)密切相關。).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有不同的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所以,在診治同壹種疾病時,更要註意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不壹樣的。
人們認為,人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是壹個整體,它們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從不孤立地對待某壹種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