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從何而來?

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從何而來?

20世紀中國建築的特征

從公元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100多年間,中國的建築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既有與西方建築風格並行發展的壹般類型,也有受中國本土社會文化制約的特殊類型。新內容、舊形式、中外建築形式是否以及如何結合,壹直是現代建築風格變化的主線。尋求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方式壹直是建築藝術創作的主題。

20世紀的中國建築打破了傳統建築封閉內向的刻板印象。重在表達空間意境的美學理念,突出了公共性和開放性的觀賞功能,與西方建築同時重視表達物理造型的美學理念是壹致的。20世紀的中國建築藝術包含兩種內容:壹是壹些大型的、有紀念意義的建築仍然十分重視造型藝術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功能,以具體的形式表達壹定的精神內涵,如銀行、海關等往往采用莊重豪華的西方古典形式,以顯示其雄厚的財富;壹些政府機構和紀念建築吸收傳統形式,以顯示繼承傳統文化和弘揚國粹的精神。第二,大部分民用建築壹般只從審美趣味出發,壹方面追求時尚新奇,同時又受到傳統審美趣味的影響。19年底到20世紀初,洋氣的店面,洋學校,洋劇院,城市小巷,都是所謂中西合璧的形式,後來在西方更流行。80年代後,追求鄉土氣息的形式再次興起。

20世紀城市功能的劇烈變化從根本上影響了傳統的環境藝術,原有的群體序列藝術和環境尺度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功能。首先,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街區,對開放性和公共性的要求不同,出現了不同風格的群體環境。比如北京的使館區,青島、大連、哈爾濱的行政區,上海、天津、廣州的金融商業區、高級住宅區,南京、長春的政治機關區,各大城市的新興商業區等。其次,隨著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輸入,城市和街區的群體構成藝術也被引入,使壹些城市和街區出現了新的風格。壹開始是德式、俄式、英式、日式等等,後來擴展到整個城市有意識的整體管理。20世紀初至30年代,我國各大城市在進行新的規劃時,大多註重環境藝術的新構圖和建築空間序列的設計,特別是上海、南京從1929到1930的規劃和偽滿洲國新首都(長春)從1939的規劃。20世紀50-60年代,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興起,表現城市個性的群體環境藝術手法開始成熟。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重建和廣州北部新區的發展就是突出的例子。80年代以後的新興城鎮建設更加註重群體藝術的價值,深圳、珠海、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的衛星城、住宅小區、歷史文化名城的個性特色和藝術表現突出。

  • 上一篇:藝術品和手工藝品的區別
  • 下一篇:劉易斯轉折點的過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