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質觀測路線的布設原則和方法。地質觀測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與地層或區域構造線走向垂直或基本垂直,並以壹定間距穿越整個測區。地質學家沿著觀測路線收集地質和礦物數據,繪制地質界線,並收集必要的標本和樣品。線與線之間的地質邊界由V形法則和少量的資源連接起來。該路線的優點是能快速掌握測區地質構造、地層層序、相態變化和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等基本特征。缺點是字裏行間會有地質細節的錯誤和遺漏。如果使用航拍照片,這個缺陷會得到很大的改善。追蹤路線沿地層邊界、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測繪精度高,但效率低。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中、小比例尺地質圖中,穿越法是主要方法,大比例尺成圖的追蹤路線應明顯增加。對於1∶1000 ~ 1∶5000的礦區,以追蹤法為主。
穿越路線的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的走向;交通超條件;露頭分布;基站設計和外業組織。追索路線主要安排在重點專項研究區域。不同自然地理區域(如平原河網地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壹定要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的平均密度必須符合規範要求。但根據地質構造復雜程度、成礦遠景和航片解譯程度,測區不同部位的線密度分布應有所不同。
(2)地質觀測點的布置原則和定位方法。觀測點按性質可分為地質界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觀測點的作用是精確控制地質體的空間位置;使原始數據編目有序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數據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字和圖件數據與野外位置的對應重合;便於整理、查閱和檢查原始資料的質量。布點是基於有效控制地質邊界和各種地質要素的原則。壹般布置在填圖單元邊界、標誌層、化石點,巖性、巖相變化明顯的地方,巖體、礦體或礦化的接觸帶、相帶,斷層、褶皺樞紐,井泉、地貌等具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地方。等距機械測設誤差明顯,但在壹個大範圍的單壹地質體中控制點也是必要的,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和礦產線索遺漏的措施。
觀測點應定位準確,繪圖誤差不超過65438±0mm .定點法:①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2)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和特征點,用指南針進行後方交會。所有點之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果三條線相交成視差三角形,則以重心為點,或者在此基礎上,參照地形碎片的特征進行標定;(3)用航拍照片定點,轉移到地形圖上。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采用步距羅盤定位和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箱氣壓計測量間接修正相對高程。為了保證精度,要盡可能靠近高地爬升,建立壹些控制點來修正設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