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句和下句的結構為基礎,用板式變奏來組織發聲結構。在關鍵音和落音基本不變的基礎上,旋律隨著不同的場合、心情、歌詞而變化,同時節奏上也有變化,如散板、4/4、3/4、2/4、1/4等等。這種結構可以表現出更復雜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情感變化。
曲牌組合是由許多不同的唱腔組成的。根據作品內容和情節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曲調壹起演唱。在眾多曲調中,往往有壹個或幾個主導曲調,在詠嘆調的開頭或結尾作為該體裁的主旋律,中間級聯幾個其他曲調。這些曲調大多原本是世界各地的民歌。在被吸收進說唱音樂後,它們被賓賦予了壹種說唱風格,成為該流派中的特殊曲調。除了曲調不同,每個曲牌在節奏、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不同。
單壹旋律的詠嘆調由不斷變化的基本曲調組成。這類曲調多來自民歌,與民歌相比變化不大,只適合唱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小段。
主要節拍是基於板塊變體,並添加了其他重音。如京韻大鼓加入京劇的西皮、黃兒調,梅花鼓加入丹仙曲牌,蘇州彈詞加入蘇南民歌、昆曲曲牌,形成“主旋律間奏”的演唱結構。因為節拍歌曲的選取是基於唱段內容的需要,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說唱音樂素有“南詞北鼓”之稱。“南詞”指南方的彈詞,“顧北”指北方的大鼓。兩者都是由“花刺”發展而來,是最具代表性的體裁。彈詞在江南發展已久,藝術日趨成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歌手,對南方的說唱音樂影響很大。由於發音接近,鼓詞主要在北方流傳,發展得相當繁榮,形成了幾十種流派,成為北方說唱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在“南詞北鼓”的幾十個流派中,江南的蘇州彈詞和北方的京韻大鼓是藝術發展最為成熟和豐富的代表。
蘇州彈詞產生於明代中期的蘇州。清代乾隆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王,嘉慶、道光以來又出現了陳玉幹、余秀山、等名家,形成三大流派。王是蘇州彈詞興起的代表人物。他以說唱(遊龍傳)和(白蛇傳)而聞名。他因給乾隆皇帝表演而得到同行的支持,主張在蘇州成立同行組織“光宇社”。他在藝術理論方面也頗有造詣,其作品《書品》和《姬叔》對後世彈詞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後三派中,陳調蒼勁有力,適合表達悲壯慷慨的感情;於曲調緩慢,旋律曲折、激烈、流暢、委婉,有“三轉九轉”之說;馬脫俗,平淡無奇,韻味十足,音準有力,尤其是在敘事上。
在這三個流派的基礎上,蘇州彈詞流派繼續發展,後來出現了江(嶽泉調)、李(徐立山調)等著名流派。
京韻大鼓是從河北滄州和河間流行的木鼓發展而來的。它形成於天津、北京,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地區。清末民初出現了、張、三位著名歌唱家,形成了各自的藝術流派。張的演唱京腔純正,充滿活力;白雲鵬的唱腔柔美動聽,樸家人自然;而劉寶全在京韻大鼓中的地位更為重要,被譽為“鼓界之王”,成為京韻大鼓中最重要的藝術流派。
1930之後,京韻鼓圈出現了白鳳鳴和羅玉碧兩位著名歌手。他們倆早年都練習過劉寶全的唱法。後來根據各自的嗓音條件,借鑒其他流派的長處,創造了“白勺派”和“羅派”,以蒼涼悲壯的“範強子”著稱,範圍廣泛,抒情色彩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