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又稱“審美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壹起構成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相比較而言,美育是壹種超越性的綜合教育。
它強調的是“陶冶”,是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全心投入,使人體驗到美好、成功、幸福和崇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敏感、欣賞、創造和自強能力。
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其中之壹。中國作為壹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燦爛的傳統文化,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和許多成功的美育範例。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氣”是壹種主觀的心境,是“至高無上的、僵化的”、“塞於天地之間的”,是由內在的“集義”而生的(集義就是壹切與義壹致。見《孟子·公孫醜上》朱註),不待外需。後世把“浩然之氣”理解為最高的仁義道德,愛國主義就是這種仁義道德的集中體現。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壹直被視為“大節日”。“見義勇為”、“以身殉國”、“鞠躬盡瘁”、“舍生忘死”等等,崇尚氣節,講求情操,培養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氣節,並逐漸凝聚和鞏固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和民族氣節。
雖然愛國主義的概念是近代才有的,但愛國的思想和行為早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早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把“大公闊然”作為他們的價值理想,即要求社會成員忠於職守。孟子所謂“天下之樂,天下之憂”,荀子所謂“天下之大事”,都表現出關懷天下的道德信念。
這種信念壹代又壹代地得到豐富和完善。到了明末,宋代的範仲淹和顧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精辟地概括了這壹點,表達了中華兒女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遠大誌向和崇高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