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早年隱居在襄陽隆中。劉備到草堂後,請諸葛亮出馬,孫聯抗曹,敗於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國之勢,奪取了荊州。建安十六年(211),攻下益州。
然後他打敗了曹駿,贏得了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國事。蜀漢末年的統治者劉禪繼承了王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導益州做牧羊人。
勤政慎行,大小政事必親力親為,賞罰嚴明;與吳棟結盟,改善與西南各民族的關系;貫徹墾荒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大都是以糧為事。
最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國建興十二年卒於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享年54歲。劉禪封他為忠臣,後人常以武侯稱之為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封他為吳興王。
擴展數據:
諸葛亮對蜀國建立和發展的重要貢獻:
1,政治上
作為蜀漢的宰相,諸葛亮安撫民心,遵守禮制,約束官吏,謹慎用權,坦誠待人。
他辦事簡潔踏實,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註重實際不顧名,不做貪圖虛榮心的事;最後,整個蜀國的人都害怕他,但欽佩他,沒有人抱怨使用嚴厲的法律。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心是誠實和真誠的,他的建議非常明確和合理。
可以說是傑出的治國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提並論。
2.在經濟上
諸葛亮利用漢中的經濟條件,在漢中期間采取壹系列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勸農,基本就地解決了北伐的軍事資源。諸葛亮死後,蜀漢軍節節敗退,魏軍也在蜀營“奪了不少書糧”。
這恰恰說明了諸葛亮勸農和實行軍墾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讓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發展起來,逐步達到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讓人民“安居樂業”。
諸葛亮修建的“何山壩”等水利工程至今仍是漢中地區最大的灌溉工程。
漢中的六大名池至今仍在使用。據考古調查統計,自漢代以來,全區仍有古堰70余座,部分堰渠世代使用維護,延用至今。
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資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修建了大量的塘堰、水庫、池塘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修建了37座水庫,蓄水量達10萬立方米。有300多個池塘和池塘;還有5萬多畝冬水田。
以上事實表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的實際效用和不斷完善利用,與諸葛亮在漢中勸農時開辟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巨大成就是分不開的。
3.在軍事上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也得到了歷代軍事家的高度認可。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見到諸葛亮的陣營,稱贊他是“天下奇才”。
唐太宗和李靖在《唐太宗與李衛國的問題》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和八陣圖,並給予極高的評價,並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家知兵,而不能據實”
在唐代,諸葛亮還被選為武廟十哲之壹,與張亮、韓信、白起等歷代九大軍事家享有同等地位。諸葛亮還寫了許多軍事著作,如《南征》、《北伐》、《北口》等,為我國軍界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也表現出靈巧,比如改進了弩。諸葛亮還演繹了兵法,制作了八陣圖,至今仍受到唐朝大將李靖的推崇。
百度百科-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