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鐵匠、工匠、花匠(雕塑家)、陶工、廚師等等。
從前,我們身邊生活著很多能工巧匠,他們幾乎和我們形影不離,因為我們每天接觸的大部分東西,無論是手中的筷子,還是身下的床椅,都出自他們之手。
只是在技術和機械取代了大部分傳統工藝的今天,壹方面,壹些傳統手藝人漸行漸遠,幾乎被埋沒在我們的記憶裏;另壹方面,政府將壹些傳統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保護東陽木雕、金華酥餅制作等壹批傳統手工藝技藝,想將其列為產業發展。
統壹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壹部分,是中國數百年乃至數千年文化藝術精髓的體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交流的增加,對傳統手工藝品的需求越來越大。
就在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手工藝的時候,我們發現傳統手工藝人才的培養面臨著斷裂。很多非遺傳統手藝人呼籲:瀕臨滅絕的傳統手藝誰來繼承!
壹項調查顯示,在藝術類職業院校的招生中,動漫和遊戲幾乎是每個學校的必備品,而傳統手工藝幾乎沒有。有人說傳統手工業工資不高。也許剛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待遇很壹般,但是幹了幾十年的傳統手藝人,工資和金領壹樣多。年輕人能否克服浮躁心理,專心從事這個行業,是壹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傳統技術過去是以“師徒”的方式代代相傳,但為了不讓這些技術失傳,批量培養傳統技術人才至關重要。
記者曾與有“金華第壹剪刀”之稱的藝術家汪鋒老師的女兒王愛民對話。她說她繼承了她父親的手藝。前些年剪紙藝術處於無望的境地,她也很迷茫。現在剪紙已經被列入非遺名錄。近年來,更多的孩子開始學習剪紙,這讓她看到了壹些希望。
也許民間工藝應該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進而了解、喜愛。傳統工藝的春天在民間,傳統工藝的根在民間,民間工藝的生命也在民間。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的東西,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