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以雕刻的馬頭命名。《清史稿》載:“胡琴,質地光滑,兩弦,龍頭方柄。槽橢圓尖,有皮,槽外木如簪,龍頭為山口。弦是鏤空的,兩軸,壹左壹右,八十壹莖紮木馬尾辮。”因此,馬頭琴原本有壹個龍頭。這壹點早在71《元史·禮樂誌》中就有記載:“胡琴制如無思之火,頸蜷,龍有兩弦,以弓壓之,弓之弦為馬尾辮。”根據巖畫和壹些史料,古代蒙古人開始加工酸奶勺,用牛皮包裹,拉起兩根馬尾辮弦作為樂器演奏,稱為“勺形胡琴”。目前,許多專家認為這是馬頭琴的前身。那時候最長的勺形胡琴也就兩尺左右,音箱更小,所以聲音也小很多。至今,蒙古國西部的壹些人還稱馬頭琴為“勺形胡琴”。當時琴頭不壹定是馬頭,可以是人頭、頭骨、鱷魚頭、龜殼或水龍頭。另外,據說這種琴的琴頭是猴頭或馬特爾頭的形狀。馬特爾形似龍,形似猴,象征壓制邪靈的聖物。據有關學者考證,馬頭琴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琴頭由龍頭或馬特爾頭改為馬頭。此外,還有許多種類的鋼琴,如皮胡、鏟胡、、西琴和,這些都是當時流行的樂器。元代,隨著宮廷生活的逐漸繁榮,宮廷中有專門的演奏人員和歌舞人員,馬頭琴逐漸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內容之壹。
馬頭琴是最適合演奏蒙古族古代長調的樂器,它能準確地表達蒙古族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風,悲傷的心情,疾馳的馬蹄,歡樂的田園等等。與此相關,元代蒙古族民族樂器的整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是舞蹈和歌曲伴奏,還有純器樂,如《海中天鵝》、《白靈麻雀》等,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到18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和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馬頭琴鋼琴的創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創造和發展,湧現出了許多民謠說唱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