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王陽明(1427-1529),浙江余姚人,人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出生在浙江,在貴州當了老師。明朝鄭德三年(1508),兵部尚書王守仁因得罪太監劉瑾,得罪了明朝皇帝。被朝廷打了之後,被發配到龍場,在那裏住了三年。這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他學術思想的新起點。
在龍崗,他撰寫了《五經假說》,以其叛逆精神對朱成理學發起了猛烈的炮轟。在隆昌生活了三年,最讓他感動的是那些樸實無華的“野蠻人”。他們與王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幫他蓋房子,幫他渡過難關。這與北京“爭地形、勾心鬥角”的局面相去甚遠。他體驗了人間的“真情”,深切感受到了“良知”的價值,從中獲得了新的啟示和啟發。
楊龍友,明代著名詩人、畫家
楊龍友(1596-1646),本名文琪,24年生於貴陽市南郊石林精舍。詩、書、畫都好,堪稱三絕。他說:“我在萬重山中長大,父母嗜山河。所以名山大川,往往氣質相同,常常相見。這就是所謂的習慣。也是根的胎骨。”大自然的精神和自然啟發了他的創作,主要詩集有《龍梅堂集》、《風景移位》、《太當日記》等。
他的詩與董其昌、陳繼儒、王思仁入選時夏雲定編的《崇禎八傑詩選》有異曲同工之妙。阿清詩人莫友芝稱贊他的詩“其骨頗強而異,其誌已驕”。他認為“先生是值得留下殘局的,他還在苦苦挽回,他不會回來了。他的節日到現在還這麽熱鬧!”。
楊龍友的書畫風格主要受同時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的影響,上趕黃、倪瓚,顯示了明代文人的藝術境界。與董其昌、王世民等人並稱“金陵九子”。董其昌認為他的畫風“有宋人脫結之勁,有元人脫結之韻”。清代詩人吳梅村作《畫中九友歌》,將楊龍遊與董其昌、王世民等著名藝術家並列。
有壹首贊美龍遊的詩,說“阿龍持矛堅北,碧土赤壁思曹流。酒滿酒墨,蒜山落月。”像壹個文武雙全的戰士。摯友於建華認為“明代畫家二千多人,但能寫山水,知尚有善臨摹之人”,只有幾十個是楊龍友。展現了隴右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力。
姚茫父,清末民初著名的畫家、詩人、學者
華鑰(1876—1930)有壹重光,名字叫芒夫。1876五月生於貴陽。1897年,光緒年間被招為秀才,戊戌年間遊歷日本,學習法律和政治,回國後在郵政部門工作。1911年後,她被選為參議員。後在清華美院、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任教,任北京女教師、京華美術學院院長。
華鑰是中國著名的學者,以詩歌、繪畫和書法聞名。他的畫既註重師法自然,又註重形神兼備,博采眾長,自成壹家。他的書法蒼勁綿密,真的擅長公章,造詣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