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發源於紹興嵊州,先後在杭州、上海發展,風靡全國,流傳世界。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昆曲、戲曲、邵劇的成果,經歷了從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演變。
越劇擅長抒情,以唱功為主,聲線優美,表演真實動人,優美典雅,富有江南精神;大多以“才子佳人”為題材,藝術流派眾多,其中公認的有十三派。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分北方地區。全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區外,全國各地都有專業劇團。[8]
越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19年2月2日越劇參加中國戲曲文化周[9]。
2019,1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越劇藝術工作室(上海越劇院)、嵊州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0]
中文名
越劇
批準時間
2006年
非遺產層面
國家壹級
申報面積
浙江嵊州,上海
遺產類別
中國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字的由來
越劇起源於地上唱書,後稱女子正規班、紹興女子文工團、德都班、曹太班、小哥班、越劇、紹興文工團、小美兒小哥班、少劇、生劇。第壹次叫“越劇”,9月1925,在《申報》廣告中第壹次叫“越劇”。【11】從1938開始,大部分戲班、劇團都叫“越劇”。然而,各種戲劇報紙上的標題仍然不統壹,記者和投稿人經常使用自己的名字。從65438年到0939年,《大公報》記者範迪民還是姚水娟“殷悅舞臺”的導演。他受李白《越女詞》的啟發,認為紹興是越王勾踐戰勝吳的復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