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船“德督班”從紹興起航,轉杭嘉湖,溯吳淞江,於民國六年即1917來到上海。從那以後,它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德都班》在模仿古裝京少劇、移植西裝旗袍劇後,逐漸找到了表達古代家庭倫理的方向。在上海,他們看到了精彩的傳統京劇、昆曲和上海京劇,以及電影、戲劇等“舶來”的文學樣式。他們“四處看看”並從中學習。隨著大量新劇目的誕生,最早的旋卷調不夠用了,單壹的四聲調也不夠用了,於是尺子調和弦子調都降了下來。三種不同的調式構成了和諧的腔系,極大地豐富了該劇的唱腔和音樂表現力。“德都班”逐漸轉型,走上了壹條新的發展道路,不同於浙江民間戲曲和京劇。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越來越有特色,令人耳目壹新。
上海市民對越劇還有另外壹種稱呼“杜班”。9月1925,17日,上海申報在演出廣告中首次稱之為“越劇”。無獨有偶,京劇來到上海後,聞名全國。更值得壹提的是,已故浙江省文聯主席、戲劇家顧先生曾專門撰文,將200年前的嵊縣“杜班”與北京的“杜班”進行比較。徽班入京,使西皮和黃兒地方戲在北京融合為京劇,而嵊縣農村戲入滬,培育了都市型、綜合性的越劇。不用說,京劇壹直是中國最大的戲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越劇從上海廣泛流傳到長江三角洲,再到全國。當時,在西北、西南、華北、中南和東南地區,實際上有20多個省份成立了專業越劇劇團。有人將越劇視為“中國第二種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