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越劇誕生在江南的原因是什麽?

越劇誕生在江南的原因是什麽?

壹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浙江省紹興縣聖賢縣東王鄉的壹個打谷場上,農民將幾塊門板搭在木桶上,組成壹個簡易的戲臺。民間藝人第壹次把“地上唱本”搬上舞臺,促進了這種曲藝形式向戲曲形式的發展,後人稱之為“杜班”或。在這個富庶的江南水鄉,原生態的方言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德都班”的旋律進壹步美化了它,讓外地人喜歡聽,於是逐漸形成了壹個產業。當地有壹條小溪,載著“杜班”的“吳鵬船”就是沿著這條河,流傳到紹興四鄉的。魯迅先生寫的社會劇,講的是在農村看到紹興的大班,從中大概可以想象當時“都班”的表現。不同的是,紹興大班是秦腔、梆子的“本土化”變體,有樂隊伴奏,可以表演傳統劇目,相對成熟;起初,“德都班”唱的是佛教朗誦和民間曲調,伴奏也只是“德都班”敲木頭。演唱過程中需要“過門”的時候,有後臺的合唱團幫忙。“杜班”表演壹些香火戲,他們自稱“小閣班文戲”,以區別於“紹興臺班”。

吳鵬船“德督班”從紹興起航,轉杭嘉湖,溯吳淞江,於民國六年即1917來到上海。從那以後,它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德都班》在模仿古裝京少劇、移植西裝旗袍劇後,逐漸找到了表達古代家庭倫理的方向。在上海,他們看到了精彩的傳統京劇、昆曲和上海京劇,以及電影、戲劇等“舶來”的文學樣式。他們“四處看看”並從中學習。隨著大量新劇目的誕生,最早的旋卷調不夠用了,單壹的四聲調也不夠用了,於是尺子調和弦子調都降了下來。三種不同的調式構成了和諧的腔系,極大地豐富了該劇的唱腔和音樂表現力。“德都班”逐漸轉型,走上了壹條新的發展道路,不同於浙江民間戲曲和京劇。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越來越有特色,令人耳目壹新。

上海市民對越劇還有另外壹種稱呼“杜班”。9月1925,17日,上海申報在演出廣告中首次稱之為“越劇”。無獨有偶,京劇來到上海後,聞名全國。更值得壹提的是,已故浙江省文聯主席、戲劇家顧先生曾專門撰文,將200年前的嵊縣“杜班”與北京的“杜班”進行比較。徽班入京,使西皮和黃兒地方戲在北京融合為京劇,而嵊縣農村戲入滬,培育了都市型、綜合性的越劇。不用說,京劇壹直是中國最大的戲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越劇從上海廣泛流傳到長江三角洲,再到全國。當時,在西北、西南、華北、中南和東南地區,實際上有20多個省份成立了專業越劇劇團。有人將越劇視為“中國第二種戲曲”。

  • 上一篇:漿果甜心果酒的營養價值,哪個是好的果酒?
  • 下一篇:參觀傳統節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