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民眾越來越多地參與重大國際交流活動和重大節日,公眾的著裝要求和品味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服裝來凸顯自己的民族身份。"探討民族服飾對於提高中國人的文明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劉曉剛教授認為,“國服作為壹種象征性的服飾,必須最大程度地被壹個國家及其人民廣泛認可和接受。”
中國的“國服”不可能以任何現有的形式完全表現出來。“中國的民族服裝不僅要用華服元素來標誌中國人的民族和身份,還要根據不同的場合、時代和對象來穿著”。設計壹件“民族服裝”,首先要讓設計元素經得起考證,從傳統服飾和民族文化中提取元素,尊重多民族文化習俗。?
很難表現壹種服裝。肯定是壹個系列。為了使“國服”適應不同的禮儀場合和氣候變化的需要,可以嘗試建立壹個系統的“國服”風格庫,在廣泛收集公眾意見的基礎上,吸收公認的元素。推動服裝體系的建立,民族服裝既要繼承和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又要順應時代變遷下人們的著裝習慣。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服裝經歷了壹個西式服裝重新普及的過程。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漢服的再創造,中國元素的再利用,更多的表現在精致考究的穿衣風格和著裝禮儀上。他認為,中山裝、旗袍、唐裝甚至古裝都可以吸收到“國服”的設計中。
呼籲建立服裝制度,他認為1912、1929已頒布了服裝制度,服裝制度對服裝款式、穿著方法、穿著場合等都有明文規定。比如《中華民國服裝制度條例》1912。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談談服裝制度,它體現了中國人由內而外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