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和孟德斯鳩都推崇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並有意識地從中獲取思想資源。
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哲學家之壹。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英文。
據西方學者統計,自1816以來,《道德經》各種西文版本已超過250種,現在幾乎每年都有壹兩個新版本問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除了《聖經》之外,流傳最廣的被翻譯成外文的世界文化名著是《道德經》。
有意思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壹詞翻譯成三個字:道、德、經。直到90年代,仍有人將《道德經》分為《道德經》和《德經》。
啟迪西方學術界
萊布尼茨,17世紀德國哲學家,是較早受老子思想影響的西方哲學家。他從到過中國的傳教士那裏了解中國的哲學和文化,並試圖翻譯《道德經》。他根據老子陰陽學說提出的二元思想,是現代數理邏輯的雛形。
叔本華和海德格爾在現代哲學中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哲學和悲觀的人生態度得到了老子的精神支持。
西方哲學家從L的思想中了解到,他們可以拯救西方文明的危機。他們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認識、中庸的人生態度和德性修養的修行方法,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缺失和堅強意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後現代主義倡導的無中心、無基礎、輕理性、重教化等相對主義觀念,都被認為是受道家思想的啟發。美國的羅蒂和法國的德裏達都表示他們的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相似。
西方人得到他們想要的。
對於普通西方人來說,《道德經》是他們“各取所需”的“法寶”。英國壹家小公司為了管理、發展和協調內部關系,從《道德經》中得到啟發,提出了以人為本,以企業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短短幾年間,其利潤激增200%,引起了英國媒體的廣泛關註。據悉,美國好萊塢影星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與《道德經》壹起重建了對生活的信心。
當然,更多的西方人認為《道德經》倡導的是壹種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像《聖經》為人們確立的行為準則壹樣。
當代英國漢學家、哲學家克拉克(J.j.clarke)在其新著《西方人之道——道家思想的西化》中將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漸普及概括為思維方式的三次轉變: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又想從傳統宗教教條信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克服身心二元論,我們可以實現身心的完整生活;我們需要從更廣闊的範圍來看待當代的各種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