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兒,人稱伯陽。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公元前570年周靈王初年),周代春秋陳國庫縣人(庫縣,古縣名,史學界壹般認為在河南鹿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
擴展數據
主要作品:
老子竇忠良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作為周朝掌管書籍的歷史學家,孔子有壹次向他要了壹份禮物,退休了。我寫了老子。?
老子在離開函谷關前寫了壹部五千字的書《老子》,又稱《道德經》或《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名著。《道德經》分兩卷,***81。前37章是第壹個,後面38章是下壹個。該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約五千字。
《道德經》後來被命名。起初這本書叫《老子》,沒有《道德經》的名字。它的完工日期過去有爭議,但現在還不確定。但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上“老子”的日期來看,其成書日期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勘見丁四新《郭店楚簡老子校勘》。
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化,認為“道生壹、二、二、三、三事”,“道”是“夫(命)之命自然”,所以“人應地,地應天,天應道,道應自然”。
《老子》壹書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外,還包含了大量樸素的辯證觀點,如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反對道之運動”,可以由反對轉化。此外,書中還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道有余而補不足,人道不足,失不足以奉之”;“人民的饑餓和糧食稅壹樣多”;“人民死得輕,卻靠它生存”;“人不怕死,何必怕死”。他的理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