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原邳縣)位於京杭大運河和隴海鐵路的交匯處,是壹個有著6000年悠久歷史的地方。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用他們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在創造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這裏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彩陶,商周秦漢墓葬中的青銅器,中國造像的石雕藝術,都是國寶。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影響和熏陶著壹代又壹代的這邊人,形成了深厚的民族積澱。這種根植於人民心中的文化遺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在邳州民間流傳已久,被稱為地方藝術的民間藝術,邳州的民間藝術種類繁多,經過挖掘、傳承、整理,有幾十大類,上百種風格。如農民畫、木版年畫、剪紙、紙雕、雕刻、雕刻、刺繡、印染、編織、紙裝訂、陶器、布藝等手工藝品。這些藝術來自普通農民,與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大多取材於當地,土香四溢,表現出古樸、自然、趣味的藝術特色,集藝術、研究、欣賞、實用、經濟價值於壹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在歷屆國內外展覽和比賽中獲得了極高的贊譽和榮譽,是中外藝術家、鑒賞家、收藏家、世界各地的畫廊和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學院爭相購買的珍品。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好形勢,邳州民間藝術進入了壹個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新時期,從過去自產自銷、自娛自樂的封閉型走向了市場化、外向化、開放性,從而使這壹本土的傳統民族藝術走出邳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走向海內外藝術市場。除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香港、臺灣省等全國多個城市和地區展覽外,還應邀到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展覽或交流。許多國內外新聞媒體以不同方式進行了宣傳報道或專題介紹,出版了各種版本的畫冊和畫集,拍攝了電影、電視劇或專欄節目。華、李可染、、蔡若虹、香港文樓等國內著名藝術家和評論家對邳州民間藝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和評論,邳州民間藝術已成為世界了解邳州、研究中國乃至東方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1993年,邳州被中國人民和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邳州人以煎餅為主食。可以說煎餅是我們的名片。據專家考證,目前全國有8000萬人吃煎餅,主要分布在蘇北和魯南,而我們邳州人世世代代都在吃煎餅。以前在農村,判斷壹個女孩聰明不聰明,是看她能不能處理好鞋底,烤好煎餅。煎餅作為最環保最天然的粗糧食品,很好的鍛煉了我們的咀嚼肌,也決定了我們的五官——發達的咬肌。外人稱之為“搖頭餅”這裏很多七八十歲的人,牙齒還是很好的。不僅是良好的飲食習慣,這裏的銀杏林散發出的大量富含特殊物質的負氧離子也造就了許多長壽之星。它是著名的長壽之鄉。
煎餅是何時何地做的很難考證,但“煎餅”壹詞的使用可追溯到東晉王甲的《拾遺筆記》,其中載:“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光之日,用紅線將煎餅系於屋頂,謂之補漏。”當時的煎餅和現在的煎餅是否指同壹個東西不得而知,但在山東省泰安市盛莊鎮東楊樓村發現的壹份明代萬歷年間的“分居契約”上有“壹盤煙,二十三斤煎餅”的字樣。隨著煙草種子的出現,可以斷定最遲在明朝萬歷年間,現在的煎餅制作方法就已經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