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說浮動。在鉛量相同的情況下,浮體越長,浮體直徑越小,直向越小,浮體對水的阻力越小,下沈速度越快。相反,如果浮體直徑較大,下沈速度會較慢。所以底釣的話,為了讓浮漂更快的到位,選擇身體較薄的浮釣更合適。相反,如果妳不想錯過旅途中的魚訊,那就更適合體厚壹點的漂。同時漂浮速度慢,會更快的吸引魚。所以大部分人喜歡棗坑漂,能很好的吸引魚,也能兼顧行程和底部。
2.除了浮腳之外,浮腳的長度決定了浮腳躺在水面和浮腳翻身站立之間的時間長短。浮腳越長,浮腳翻身站起來的時間越長,但能起到更好的誘魚作用。缺點是浮腳不翻轉,漁民不方便觀察信號,所以漁漂的浮腳都比較短,反之亦然。
3.最後說說漂移的尾巴。漂移的尾巴越長,我們在下沈過程中觀察漂移的時間就越多,也更容易捕捉到行程中的信號。同時,行程越長,越容易誘魚。然而,就像浮體和腳壹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浮體越長,浮體會越慢,說明魚已經吃了餌,但是浮體根本沒有動作,或者動作很小。所以在釣小鯽魚的比賽中,浮體很小,浮尾很短,追求的是浮的靈敏度。
以上回答都是為了引玉,基本原理都明白了,所以樓主應該能分析出適應各種浮子的不同魚情。
我現在用三套漂白劑,每套從***9到3不等。三套為棗核形,壹套用於釣小鯽魚。整套鉛較小,體短,足中等,尾短,約13cm,約11目,約10cm。第二套專為釣大鯽魚而設,浮體較長但直徑較大,浮足約65,438+05 cm,浮尾約65,438+05目65,438+03 cm,專為捕捉旅途中的信號,同時加強對魚的引誘。第三套是用來釣鯉魚和草魚的。與大鯽魚相比,浮漂的尾部和身體較長,但浮漂的直徑較小,兼顧釣底。我不參加專業的大型比賽。我認為90%的魚的情況可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