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產獅子卻有“舞獅”傳統,那麽中國人在興起舞獅前舞什麽( 虎 )。
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
獅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壹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壹人舞頭,壹人舞尾。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獸(如貔貅、獅子)的樣子,作出各種形態動作,以圖喜慶與吉祥。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獅舞歷史久遠,《漢書?禮樂誌》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
現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紮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