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藥用部位的中藥特性
它是茜草科鉤藤或中國鉤藤和其他同屬植物的鉤枝。春秋兩季用鉤采筍,不用鉤切莖,曬幹,或用鍋蒸後再曬幹。
性味取向
又甜又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理論:“甘、平。”
③蜀本草:“苦味。”
歸肝、心經。
(1)綱目:“手足為厥陰。”
(2)本草舒舒:“手陰虛,足陰經。”
劑量
內服:煎服6-30g。不宜久炸;或者變成粉末。
禁忌/適宜人群
脾胃虛寒者,無陽熱實火者慎用。
1.新版本草:最能偷氣,體弱者勿投。
2.《本草從新》:無火勿服。
加工方法
去除老梗和雜質,洗凈,晾幹。
地理分布
生態環境:
1.出生在山谷溪流附近的壹片疏林中。
2.生於山林。
3.生於山區次生林。
資源分配:
1.分布於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3.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鉤藤的通式為1。治療小兒發熱:鉤藤50克,硝石25克,甘草0.5克。藥搗了,羅微散了。每次用溫開水沖服2.5g,每日三四次。量大小,加減。(《盛慧芳》燕陵散)
2.治小兒驚風,擡眼,嚼舌,精神困倦:鉤藤25g,龍牙50g,石膏1.5g,梔子仁0.5g,黃芩半個,四川大黃25g(切絲,微炒),麥冬1.5g(去核,焙幹)。敷上藥,用力搗成泥,羅微散。每次取5克,壹小杯水,煎至五分鐘,除去我,縮小體積,不分時間溫服。(“盛慧芳”鉤藤粉)
3.治癲癇哭鬧:鉤藤、蟬蛻各25g,黃連(洗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50g。這是最不應該做的事。每次2.5-5g,
4.對於腸內抓魚,哭鬧抽回手腳,或彎腰如蝦的小兒:鉤藤2.5g,枳殼2.5g,元胡2.5g,甘草1.5g。半杯水,炒1戰勝。(《少年家指掌》鉤藤湯)
5.治療高血壓、頭暈、神經性頭痛:鉤藤10 ~ 25g,水煎。(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傷寒、頭痛、鼻衄:鉤藤、桑白皮(銼)、牙硝各50克,梔子仁、甘草(焙)65,438+0.5克,大黃(銼、炒)、黃芩(黑心)75克。七種口味上桌,粗篩。每次取15g,水壹燈,竹葉37片,炒至六分,撈出我,混生地汁,攪拌均勻,飯後溫服。(鉤藤湯出自《生肌總錄》)
7.治療全身麻木:鉤藤35g,黑芝麻35g,紫蘇35g。壹天三次煮水衣服。(貴州草藥)
8.治半風:鉤藤莖枝20克,荊芥20克,廢藤50克。壹天三次煮水衣服。(貴州草藥)
9.治療面癱:鉤藤100g,鮮何首烏200g。用水煎服。(《浙江常見民間草藥》)
10.治胎動、血虛風熱孕婦、子癇:鉤藤、人參、當歸、茯苓、桑寄生各5克,桔梗7.5克。用水煎服。(《胎心法》鉤藤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