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江蘇省鎮江市中山路小學堅持推進行為習慣養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涵養校園文明,讓孩子們“從優秀走向優雅”。鍥而不舍終於有了結果。學校連續12屆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被評為首批全國文明校園。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壹個動作重復壹定時間,就會形成習慣。壹直以來,中山路小學都鼓勵和幫助學生堅持良好的習慣。
四(3)班學生趙雨雅每天都堅持疊被子,打掃房間,即使是大年初壹或者出國旅遊的時候。上學期,她受到表揚,獲得了“張任之星”。
張任攝於學校前的張任路,著名愛國實業家陸曉波在這裏創辦了張任絲綢廠。中山路小學校長劉說,設立“愛心之星”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有壹顆虔誠和愛的心,守規矩,講科學,守紀律。
針對獨生子女集體觀念淡薄、自理能力欠缺、關愛他人少等普遍問題,中山路小學先後開展了“行為習慣檢查”、“張任星級評比”、“21天積極行動”等活動,從做人、生活、學習三個方面對行為習慣提出了詳細要求,並結合各年級學生的成長特點,從低到高設置了6個等級,引導學生“闖關”升級。
活動開展以來,孩子們每天都把自己的壹舉壹動記錄下來,及時了解行為準則。慢慢的,有的改掉了刷牙洗臉快的壞習慣,上課插嘴,任性;有的學會了刷鞋、釘紐扣等技能,主動整理房間、教室;有的開始孝敬父母,接納同齡人,尊敬老師。孩子們為收獲“張任之星”而自豪。
“教孩子好的人,教孩子。”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洪亮評論說:“這個活動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通過比賽和星級評定,讓孩子在欣賞和鼓勵中堅持良好的習慣,將良好的品行內化為自我意識和獨立行動,讓孩子終身受益。”
"寒雨連夜入吳,獨送客楚."鎮江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吳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中山路小學利用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彰顯中國詩歌教學傳統,打造“詩歌校園”,滋養學生心靈。
走進中山路小學的校園,教室的展板上、走廊的門面上、綠色的指示牌上,隨處可見詩詞。劉校長介紹,全校40多名語文老師編寫了壹套6本的校本教材《古詩選讀》,列入各年級每學期的教學計劃。“讓孩子們置身於詩歌的氛圍中,讓詩歌流進每壹個中山學子的心裏。”
去年冬天,中山路小學還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紮芒村舉行見面會,開展“壹起喝長江水,聞讀書聲”活動。因此,趙玉雅與藏族學生雍拉巴毛結緣。
趙語雅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壹起讀壹本書,互相發語音,互相發照片,互相寫信。她開始讓我知道如何錯過。我希望我也能成為她心中的陽光。”
在學校歷史墻上,有壹張老照片,拍攝於1986,記錄了學校為初三學生慶祝10生日的場景。德育處主任唐明說,這種集體成長儀式壹直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壹種傳統,融入了學校的“八禮四儀”。
“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黃金時期。只要符合教育規律,有助於學生成長,我們都會堅持。”劉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