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開始日期在陽歷中每年幾乎都是壹樣的,最多相差壹兩天,這也正是因為節氣和陽歷壹樣,都是建立在地球壹年繞太陽壹周的基礎上的。古人根據天地運行的規律,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劃分二十四節氣。
古人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等份為壹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下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草、夏季至日、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等
在二十四節氣中,冬季至日、嚴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季至日、暑、暑、秋分、初霜、小雪為中性之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冬季至日的月份必須是冬季月份(11月),嚴寒的月份必須是十二月(12月),下雨的月份必須是正月,春分的月份是二月,小雪的月份是十月。?氣日間隔約為30日5.25時,所以氣日間隔(包括前後)為30或31天。而壹個月的時間就是29或者30,壹個月要麽中立要麽不中立。所以中性氣可以直接決定月份和閏,沒有中性氣的月份就是前壹個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開始(經度零點,此時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進15度為壹個節氣;經過壹周的操作,我回到了春分,春分是壹個回歸年,是360度,所以分為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歷代政府頒布的時間準則,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預測寒、暖、雪、雨天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準確反映季節變化,用於指導農業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人們結合當時的氣候和農業種植條件,與時俱進,將二十四節氣本土化。近代以來,農民根據氣溫、降水、物候的變化,不斷賦予節氣新的內涵,並對節氣相關的農業諺語進行動態的修訂和完善。
參考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