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越盯著青少年的問題行為,青少年就越成為他們眼中的“問題”,進而會進壹步讓青少年感到被家人誤解,從而與家人的關系越來越疏遠。當消除問題行為的努力壹次次失敗時,整個家庭都會感到越來越無助和沮喪。在這種家庭成員與青少年相互隔離、相互疏遠的家庭環境中,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被家人孤立、疏遠而產生的孤獨感會增加問題行為,進而增加孤獨感。最後形成惡性循環過程,擴大問題行為。
惡性循環過程
(2)
在壹開始,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只是由許多不同因素引起的不太嚴重的行為變化,例如,青少年成長引起的不適應。這種並不嚴重的行為改變,在所有青少年身上都會時有發生,通常都是暫時現象。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變成無法解決的持久問題。在問題的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是父母處理這種普遍存在的日益增長的青少年行為變化的特殊性的方式。大多數父母能夠適應青少年成長帶來的挑戰,在特殊情況下能夠以靈活的方式幫助孩子,無論孩子對父母有什麽樣的需求,他們都會這樣做。但是有些家長不懂得調整,或者誤解了孩子在痛苦中的變形行為。這樣的家庭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壹點都不好,反而讓問題更嚴重。
通常有四種類型的家庭容易在青少年中產生持續的問題行為:
(1)固化類型
這樣的家庭習慣了穩定熟悉的生活,很容易對生活的變化產生恐慌。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有問題行為,父母會反應過度,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消除孩子的問題行為上,因為消除了問題行為之後,孩子又會回到習慣的生活中。因為關註的重點是消除問題行為,真正應該關註的東西並沒有引起他們的註意。這個要註意的事情,就是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做壹些必要的改變,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實現成長需求。
(2)異化型
當家庭的關系到了不願意互相交流,冷眼看待對方的時候,孩子壹般的小問題是不會引起家長的重視的,只有問題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才會引起壹點點重視。或許,在出事之前,父母根本沒有註意到,到處都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他們的幫助,而當他們註意到這壹點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有時候,父母根本意識不到孩子遇到了什麽問題,除非有外人提醒,比如學校或者派出所。即使到那時,由於他們和孩子之間缺乏固定的聯系,父母仍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父母壹心想要消除孩子的問題行為,從而忽略了他們真正應該註意的,那就是加強家庭之間的親密關系。
(3)父母沖突類型
這種家庭通常父母壹方與孩子親近,另壹方與孩子疏遠。這樣,壹旦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雙方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不同的反應。比如,與孩子親近的父母會把抑郁的孩子當成受害者,會以過度保護的方式對待孩子,而與孩子疏遠的父母會認為孩子調皮搗蛋,會以懲罰和命令的方式對待孩子。另壹種可能是,與孩子不親近的父母,比如與孩子疏遠的父親,會把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歸咎於孩子母親管教不嚴的結果。這種對立的立場,讓孩子的父母互相沖突。當這種沖突發展到非常激烈的程度時,父母對有問題的孩子的幫助就更沒有效果了。這個過程與兒童問題行為的加重有著深層的內在聯系。
(4)誤導和幫助。
在這種家庭中,父母好心幫助有問題的孩子,結果卻適得其反,甚至事情變得更糟。比如父母反復“幫助孩子”,避免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他們認為這是為他們好,但事實上他們阻礙了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自然過程。在壹些家庭中,父母這樣做可能有壹些不言而喻的原因——比如父母不想孩子離開他們,想挽回已經出了問題的婚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