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殯:
兒子女兒孫子在前,原來是抱靈位,壹般抱照片,走在前面,後面是擡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孫前行壹會就轉身,向棺材磕壹個頭,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和黃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
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伴有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屍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幹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誌是孝子將壹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壹***去七次***四十九天。
五七:北方地區在第三十五天的時候,傳統叫五七,由女兒做壹個紙紮葫蘆,並下壹碗面,俗稱五七開鎖。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每個人在三歲前,基本都不離開父母懷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莊也是這樣產生的),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於清明節(介之推於這壹日去世)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擴展資料: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
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
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
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
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