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除了具有其他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和順序以外,還常表示“多”的意思。清代汪中《述學?釋三九》中說:“凡壹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素問?三部九侯論》中說:“天地之至數,始於壹,終於九焉。”認為“九”是最高數,超過九,就要進壹位,又回到“壹”了。因此,自古至今,常用“九”表示“多”。
例如:“九合諸侯”: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齊桓公會合諸侯的故事,“九”並不代表九次,而是多次;“九曲黃河”並不是說黃河有九道彎,而是有很多彎;“九死壹生”中的“九”並不是死九次,而是歷經多種磨難;“九牛壹毛”中的“九”也不是說有九頭牛,而是表示數量多。古人所說的“天為九天、地為九洲、月行九道、日有九光”中的“九”也都表示多。
“九”從“多”又引申出“高”、“深”等含義。例如:“九宵”、“九重天”、“重宵九”、“九泉之下”中的“九”等。
“九”表示多,“九”的倍是也常表示多。例如:“十八般武藝”、“就地十八滾”、“女大十八變”、“十八層地獄”、“三十六計”、“七十二行”、“七十二變”、“九九八十壹難”、“三百六十行”、“九千歲(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壹個跟頭十萬八千裏”中的數詞也都表示“多”。
“九”為最高數,又與“久”諧音,所以自古為人們所喜愛。歷代皇帝更愛“九”,他們穿九龍袍,造九龍壁,想使其天下永久,因此,舉世聞名的皇宮(故宮)簡直成了九的王國。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故宮內各宮、殿與大、小城門上金黃色的門釘,也都是橫九排、豎九排,壹***九九八十壹顆;臺階的級數也是九或九的倍數;故宮內宮殿房屋總數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天壇、頤和園等皇帝所到之處,建築也多以“九”為基數。
《史記?武帝紀》中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洲。”“九鼎”便成為傳說中壹個國家最重要的傳國之寶,並留下了“壹言九鼎”的成語,以示說話的分量之重。在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設“九卿”,即九個官職,從秦漢到清朝,代代如此。盡管這樣崇“九”,歷代皇位並沒長治久安,只不過是利用了“九”與“久”的諧音來表達“萬歲”渴望“萬壽無疆”的壹種欲望而已。
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這表現在凡事用“九”作計量單位,“數九”便是壹例,南朝梁代《荊初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壹日,為歲寒。”此後,“九九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這些“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壹些生態現象和天氣征兆,反映冬季九九中的氣候變化規律。到了明代,出現了“畫九”,清代,又發展為“寫九”,無論是“數”、“畫”還是寫,都是以“九”為標準數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氣變化情況等。(摘自《學漢語》作者趙玉品)
/200406/ca522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