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教師的國際化水平驚人。大學從世界各地招聘教師,不分種族、信仰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師為香港的大學帶來了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教育文化,促進了香港高等教育學術水平的突出,促進了香港的大學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壹些發展中國家的大學開展研究、學術交流、合作辦學和教師互訪。據專家介紹,由於香港大學的學位結構和考試與歐美大學相似,校外考官多為歐美學者,促使歐美國家承認香港各大學頒發的學位。此外,香港高校重視與國外大學制定交流培養計劃,增加學生留學機會。
香港具有良好的英語教學基礎,有利於教材、圖書、實驗設施等越來越多的教育資源跨境流動,客觀上促進了香港高校教學與歐美高校的融合和同步。此外,大學由於教師背景不同,在教學上有更大的自主權,這使得香港大學的課程設計和教材使用更加靈活。
香港高校在信息方面優勢明顯,尤其是在咨詢國外和港臺信息方面,比內地更方便、更豐富。可以預見,全球化將擴大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有著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性,它使教育超越了政治和文化的界限,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更廣闊的前景發展。
專家註意到,香港大學在國際化的同時,可以結合香港本地實際和中國的文化傳統,努力使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具有香港特色,其中香港實行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就是壹例。這種機制起源於英國,它既不是政府機構,也不是法定的資助機構。經過近百年的實踐,它在英國等國消失後仍能在香港繼續實施,並在繼承與揚棄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在高等教育決策中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幹預少、法律保障、市場需求牽引、學校自主辦學、學術活躍的大學運行模式。
當然,香港正在實施?壹國兩制?在港人治港的社會轉型背景下,香港的高等教育也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正如董建華先生在施政報告中所說,香港教育的方向應該是本土化、民族化、國際化、文化融合、多元化,即香港教育要立足香港,面向世界,吸收中西文化,貢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