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楚莊王剛登上王位時,他不關心國家大事。後來臣下用“三年不唱,壹鳴驚人”的故事激勵他,終於讓他下定決心改正錯誤,爭取力量。楚國終於強大了,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壹。
列寧曾說:“聰明人不犯錯誤,但能迅速改正,不犯重大錯誤。”
西楚霸王項羽因不能認錯,最終自刎烏江。
索福克勒斯說:“壹個人即使犯了錯誤,只要他能悔改,不再固執,他就不是壹個聰明的人。”
為了不隨波逐流,陶淵明放棄了榮華富貴,追求清靜高潔,成了壹個“隱士”神仙。
壹個人必須把全部的力量投入到提升自己上,不能把力量浪費在別的事情上。——托爾斯泰傳。
《左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時期,晉靈公沒有辦法濫殺無辜,因此受到臣下的抗議。宮鈴馬上說:“我已經學會了,我必須改變。”石姬高興地對他說:“誰錯了?如果能改過來,那就太好了。”令人遺憾的是,晉靈公信守諾言,依然殘忍,最後被手下刺殺。確實有壹個君主能夠改變並最終成就大事。楚莊王剛登基的時候,沒日沒夜地在宮裏喝酒取樂,對國家大事的失敗置之不理。後來臣下用“三年沈寂,壹鳴驚人”的故事激勵他,以死諫,終於使他下定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國家大事,爭取力量。楚國終於強大了,楚莊王也躋身於“春秋五霸”之列。
藺相如因“完璧歸趙”的功勛被封為上卿,排名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避免、寬容,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爪牙以為他怕廉頗,藺相如卻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當我容忍和屈服於廉將軍時,我就把民族危機放在前面,把個人恩怨放在後面!”廉頗聽到這裏,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列寧曾說:“聰明人不犯錯誤,但能迅速改正,不犯重大錯誤。”壹個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認真對待,做出來了再改正。
楚文王曾經沈迷於狩獵和女色,不顧國家大事。太保申用前王的命令鞭打楚文王,但在太保申的堅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倒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刺綁在壹起,跪在文王背上,重新撿起來。這是重復了兩次,以顯示鞭打。文王大惑不解,說:“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妳為什麽不幹脆真的打我!”"太保申曰:"聽說君子當恥其心;“對於惡棍,讓他們的肉體嘗嘗痛苦。如果不能糾正君子之恥,那讓他嘗到痛苦又有什麽用呢?”楚文王聽了這話,深深自責。從此,他不再打獵,也不再沈迷於女人。他努力工作,很快吞並了39個國家,擴大了楚國的領土。
文王的改造使他聲名鵲起,創造了楚國的盛況。但有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卻因為不敢認錯而任性妄為,最後自刎於烏江。
壹個錯誤是壹個教訓。只有洗心革面,才能繼續成熟。
偉大的法國思想家盧梭寫下了著名的《懺悔錄》。他想做的是“把壹個人的真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所以在《屬性錄》中,他正視了自己的隱私,並責怪自己的錯誤。他曾經寫道,當他還是個仆人的時候,他從主人家裏偷了壹條舊絲帶。主人發現後,在眾目睽睽之下將其歸咎於誠實的女仆瑪麗,破壞了她純潔善良的名聲。
盧梭當時是可恨的。他自己偷東西還怪別人,但後來還是受人尊敬。為什麽?這是因為他勇於承認錯誤並及時改正,而不是掩蓋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