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向外卷,弧腹內收,高腳(柄)細而立,底部馬蹄形中實,灰胎瓷度好,腹外壁有釉剝落,轉折縫處有輕微釉跡,杯內有微薄的翠黃色釉。這個杯子雖然笨重笨拙,但造型已經成熟。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360多年間,少有戰亂的江南社會經濟發展起來,促進了江南瓷器的生產。塢源九江古潯陽城,地處水運要道,相傳是繁華的商埠,贛北的商品集散地,瓷器貿易的大市場。目前廢墟上仍能看到遍布湖灘的灰胎、青黃、青綠釉等各種瓷片。文帝九年(589),潯陽因水患遷至今九江市(《同治德化縣誌》)。六朝潯陽城遺址現為七裏湖,隨長江水位漲落,春夏有湖,秋冬有湖灘。遺址占地3平方公裏,包括墻基建築遺址、陶瓷窯遺址、磚窯遺址和冶煉遺址。實物顯示的年代與城市存在的時間相吻合。過去人們很少關註這些遺跡,兩岸農民在湖灘上撿拾古代陶瓷盤碗制作雞食盤。這件青瓷高足杯出自他們家。此杯在胎、釉、工藝上的特點與湖灘遺留的瓷片壹致。窯口應該是鳳城羅湖窯(唐代稱為洪州窯)。馮獻明主編的《中國陶瓷》說:鳳城窯歷經東晉、南朝、隋唐。是燒制時間較長的瓷窯之壹。這種杯子的造型也接近中國陶瓷:高足杯是壹個淺碗,高喇叭形環足,杯中心印有藍色圖案,具有隋瓷的特點。因此,這件出現在古代潯陽城遺址的青瓷高足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高腳瓷杯。
元釉裏紅龍文高足杯
開奢,滿腹內收,高而空,外壁三竹節,燧石紅露胎。白胎,釉面光滑,淺藍白帶淺灰色。全身分三部分用銅紅料裝飾:(1)腹部飾飛龍,身材修長,豬嘴細,山羊胡,頸細,蛇尾,爪尖,肘毛形似絲帶。毛發向後上飄,雙鹿角,對角方鱗。龍的頭部和尾部點綴著火焰圖案。(2)碗內側壹周的草紋。(3)內底用釉紅色九重葛裝飾,中間有壹朵盛開的簡單菊花,花瓣圍繞螺旋狀的花心排成壹圈。
明代青花高足杯
開放式外旋,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腳。白胎細膩,釉色青花,青花淡雅明亮。腹部用青花壽山、寶塔、人物、樹枝裝飾。在明代,高足杯和碗有很大的景觀,特別是在高足杯,那裏有壹定的數量和許多品種。造型和元代有明顯區別。元代高足杯的高蹺上細下粗,有1 ~ 4個竹節。鏤空部分未滿底,也未上釉,但元末的底被遺漏,鏤空部分上釉或被占。在明代,高足杯的腳都撤回,他們是喇叭形。杯身和高腳把用釉料粘合,空心腳底部上釉,這是明代高足杯的主要工藝特色。
清代的高足杯
有青花、鬥彩、鰻黃釉、冰梅等紋飾。造型和制造技術也與上壹代不同。在明代,高足杯的腳是喇叭形的,中間有壹個高高的把手。清代高足杯足被冷落,杯與足相似,兩個杯底對接,中間柄很短。圖5為景德鎮民窯青花高足杯。它有6.7厘米高。口深腹深,下部為喇叭形空心足,空心滿釉。杯口繪青花如意紋,腹壁飾枝椏紋,足壁畫燒葉,胎細白凈。
中華民國與當代高足杯
民國時期的高足杯,上杯敞口,腹部略淺,下足高大粗壯。如鐵元竹《民國瓷器》(103頁)為偽滿清囚宮禦制器皿,青釉描金,高足杯,8x6cm,康德年。從杯裏的字來看,是薄文書送的禮物。其釉色燦爛,金彩輝煌,是民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