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道教是起源於古代中國的壹種傳統宗教,與其它宗教最大的分別是沒有真正的創始人。漢朝之後才有人尊老子為元始天尊。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念,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壹起的壹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所謂之儒,釋,道並存。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百家爭鳴,許多學者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稱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壹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南北朝時道教的宗教形式得以完善。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壹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壹種宗教。
道教天師道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壹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壹淵源是始於戰國、盛行於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時期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發展
道教的發展壹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