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不僅具有獨特的遊戲特點,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具有智力、趣味和遊戲功能、魅力和東方文化特色,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麻將在中國廣大的城鄉都很流行。它的普及覆蓋了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智力體育活動。麻將的客觀存在是當今中國不可回避的現實。
麻將作為中國的壹種傳統文化現象,有其多樣的表現形式。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麻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價值堪稱國寶;有些人厭惡它,認為麻將是第壹賭博,其邪惡程度幾乎和吸毒壹樣。
麻將和賭博沒有必然聯系。新中國成立後,賭博銷聲匿跡,但麻將卻在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中健康存在了很多年。今天有人把麻將當賭博工具,怪的不是麻將。橘子生在淮南,種在淮北。萬事靠人為。
正是因為麻將牌很有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所以很受歡迎,影響很大。20世紀20年代初,麻將牌不僅在亞洲流行,在歐美也很流行。
當時出口的麻將牌,牌面上往往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國外有很多書籍雜誌詳細描述麻將玩法。日本等壹些國家也有專門做麻將牌的團體,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比賽。
在歐美,麻將被視為體現東方品味的古董,放在精雕細琢的盒子裏的人也不少。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有人開發了“麻將軟件”,人們可以坐在電腦前,按著鍵盤和電腦玩“麻雀大戰”,樂趣無窮。
在中國,麻將牌被擱置了壹段時間。但是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壹種娛樂。退休了的老同誌,閑暇時打幾圈球,精神煥發。在家庭裏,逢年過節,壹家人團聚,打幾輪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打麻將已經成為壹種流行和健康的娛樂活動。
麻將的基本模式起源於明代的“掛馬”牌。顧《日知錄》說:“萬歷末年,無事,士大夫無動於衷。偶爾會有賭徒互相追隨,直到天啟。”
當代寧波學者李有《馬調說》,佐證了上述觀點。值得註意的是,掛馬牌有三種花色,分別是“萬字”、“索字”、“錢文”,與麻將基本相同,但玩法不同。
我們能找到的關於麻將的早期資料,主要見於徐克的《清稗筆記》:“麻雀,馬掛轉聲。吳人喚鳥如叼,去聲讀書。? "另外,關於麻將的傳播,還有壹個史料值得註意。杜亞泉《蔔式》說,“相傳麻將牌最早流行於福建、廣東沿海和海船之間,並於清光緒初年由寧波江夏延伸至天津、上海商埠。”
也就是說,麻將在清末經過寧波,然後流傳到全國。寧波在麻將形成中的作用不僅在於傳播,更在於創造。清朝鹹豐前後,寧波有個叫陳政·基的人,名字叫玉門。他以前住在城裏的江祠巷。此人與英國駐寧波領事夏福禮關系密切,後幹脆搬到江北的洋公館,教英國外交官打麻將。
我們已經從英國繼承人的回憶錄中找到了這件事的依據;今天,陳的後人直言“麻將是我的前輩發明的”,而江祠巷故居的居民仍然知道“麻將是畢大師(門)發明的”。
麻將在寧波話中是“麻雀”的發音,這是因為陳郁門在玩多米諾麻將時創造了壹對“麻雀”。時至今日,日本人仍將麻將寫成“麻將”,讀作“麻將”,但真正的麻將在日語中讀作另壹種音,日語中所有麻將術語也采用寧波方言的發音。同時,陳郁門還發明了“杠”、“吃”和用骰子定位的方法。
總之,麻將是寧波人陳郁門根據馬掛的基本圖案和顏色以及牌九的基本形式創造的壹種新的多米諾骨牌遊戲模式。從寧波傳到外地,創作於同治至光緒間。麻將是寧波話中“麻雀”的弱音。嚴格來說應該寫成“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