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氣勢磅礴,熱情奔放,寓意深刻。第壹段歌頌黃河的雄姿,第二段歌頌五千年文化,第三段歌頌民族精神的發展。
《黃河水如何移出天外》(以音樂朗誦,配以三弦)吸收了義勇軍進行曲和《滿江紅》的調性材料,哀嘆國難,歌頌時代英雄。音樂會上經常省略這壹段。
《黃水謠》(兩部女聲合唱,原是齊聲唱)是壹首歌謠式的三部曲。第壹段抒情深刻,中間壹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更加淒涼,講述了侵華日軍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河邊對唱》(男聲對唱和混聲合唱,原文為男聲對唱)采用了重復段落的結構形式,吸收了山西民歌的音調,並運用了壹些鑼鼓伴奏的技法,生動地描寫了流亡人民的悲慘遭遇,表明了他們“回鄉”的決心。
《黃河怨》(女高音獨唱,根據修改稿在音樂會上常伴有三個女聲)用大小調變換節拍,以悲壯纏綿的語調唱出淪陷區婦女受壓迫受侮辱的痛苦與悲哀。
《保衛黃河》(輪唱)成功運用卡農的手法,展現了中國人民奮力拼搏的英雄形象,加襯“龍格龍格龍格龍”別具壹格。
吼,黃河(混聲合唱)采用主旋律和復調混合的寫法,以號角和戰鬥的音調,象征東方巨人為最後的勝利吶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交響曲。1939年3月制作,1941年6月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詩人光蔚然的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沈痛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泛展示了抗日戰爭的壯麗畫卷,向全中國和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報,塑造了中華民族巨人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由光蔚然作詞,冼星海作曲,1939首秀。這首歌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1960年代後期,由於江青的建議,被殷承宗等音樂家改編成《黃河協奏曲》,後來又有了《黃河協奏曲》的石叔誠版本。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黃河大合唱》在臺灣省戒嚴時期被禁止播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