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傳統文化中持中貴和包括

中國傳統文化中持中貴和包括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持中貴和思想包括以和為貴、普遍和諧、中庸之道、天人合壹。

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和合精神最為典型地體現在"天人合壹"的思想傳統中。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達到和諧統壹。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在精神世界,中國人自古信奉“和為貴”。因此,“和為貴”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精神圖騰。

“和為貴”,最早出自《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也。”意思是:

“(孔子的學生)有子說:禮的應用,和諧最為珍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只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和為貴”的核心意涵在於強調“和諧”與“調和”,語出孔子的學生有子之口,代表了孔子、儒家乃至墨家、道家的思想理念,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主要特征。

眾所周知,中國人壹向以平和、敦厚著稱。這種性格是刻在骨子裏、烙印在血脈中的。這種“性格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持中貴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另壹個突出特征,亦是我國人民所追求的壹種境界。

“和”作為哲學範疇,是指對立面的統壹。“和實生物”,只有“和”萬物才得以生長,天下才能太平,國家方能興旺,個人才能幸福。儒家的著名學者荀子壹方面主張“致天命而用之”,但同時又認為宇宙即是壹個大和諧的局面: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而認為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災害等則是天地失和的表現。《中庸》則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上一篇:中國傳統剪紙動畫片有哪些風格特點
  • 下一篇:中國古代教育孩子的例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