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是什麽?第三段叫有余力就學習。如果妳已經完成了家庭學習和社會學習,還覺得有余力,可以去參加專業的文化學習。如果妳有余力,妳應該學習文學。這個時候幾乎可以學到書本和文字上的東西了。
但是今天呢?每個人都是反過來的。當壹個孩子沒有接觸家庭教育和社會學習的時候,他可能會在很小的時候去學習文學。孩子從學前班開始背詩,寫字,學習那種,經歷了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後來都是社會辦的,甚至是社會修的。壹個人說話不小心,食言了,然後就去慢慢學了。妳最終忽略了什麽?在今天的教育中,我們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進則孝,出則孝。這壹段沒了。
那麽是不是沒有這樣的孝心,今天大家都說是重要的事情?那不是妳家人和父母之間的事嗎?對於中國人來說,家庭話題的教育絕不是壹個家庭的事情,它是妳認識到整個社會的公民責任的壹個基礎。中國人沒有去教堂的習慣,中國人也不崇拜壹個外在的神。他們關註的是出去親兄弟,去打仗。中國人信任的是倫理上建立起來的真誠守信的人際關系。所以如果壹個有去教堂傳統的人在眼前打翻了壹個杯子,他可能會本能地說,我的天。但壹個中國人可能會本能地大喊,哦,我的上帝。這是為什麽呢?是中國人叫爸爸叫媽媽是西方的神來之用,這是中國重視家庭教育,重視認知倫理關系的壹個前提,只有認識了倫理,妳才能在世界上走得更遠,整個從親人延伸到朋友,才能有家國關系,這叫修身、治國,最後才能平天下。
所以這種倫理價值的建立在今天,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往往被忽視。越是發達的大城市,越是精英化、知識化的家庭,孩子小時候上的輔導班、學前班越多,在家裏和爺爺奶奶、父母分擔家務的時間越少。其實我在大學裏見過很多世界各地的尖子生。來到北師大這樣的全國重點大學,考試成績不低,但壹進考場,媽媽就會在外面焦急地敲玻璃。我出去說孩子是不是忘了帶什麽文具。媽媽說,請告訴那個穿格子襯衫的孩子,這是我的孩子,進考場前必須上廁所。這不是開玩笑,這是我實際遇到的事情,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