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包括的“八端”、“八法”、“三達德”和“五常”分別是:
1、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精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
2、八法可能指以下幾個方面:醫學、武術、書法、法制等。其中中醫又分有治療八法和針灸八法。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的八種基本治療大法的總稱。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
3、三達德:出自?《中庸》,三達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4、“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1、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壹書。但作為壹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壹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
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壹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2、八端來源:
《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壹曰北鬥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鳳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曰王龜。”
在當時貶龜之風日甚的時候,有人將最後壹種名龜“八王龜”簡單地調換順序,就成了“龜王八”或“王八龜”了。這可能是“王八”壹詞的最早來歷了。
“王八蛋”(忘八端)本意是教做人道理後來,人們開始將人的八項德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聯系在壹起,統稱“八端”,即做人的道理、為人的根本。
倘若“忘八”,既可以說是“忘八端”(忘記了所有這些做人原則規範),又可以單指在八項德行中缺失了最後壹項,明顯就是指無“恥”了。因“王”與“忘”有些諧音,於是乎,有好事者漸漸將“忘八”演化成“王八”了。
這個說法及來歷,在北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中得到了印證,該書有曰:“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盜為事,裏人謂之賊王八。”顯然,在這裏歐陽修筆下的“賊王八”就是說“無恥之徒”的涵義。
參考資料:
人民網:傳承文化基因 ?彰顯精神標識
互動百科 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