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是怎樣的?

中國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結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心理積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斷嬗變和演進。21世紀的我們,無疑應當以發展變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壹分為二的態度,辯證地對待歷久彌新的中國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現象。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如下:

壹方面,對於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中有益無害或無傷大雅者不妨隨順之,以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可能是較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間對於福祿壽喜財等神祇由來已久的崇拜,對福星高照、天官賜福、五福臨門(五只蝙蝠圖形貼於門上,最新的象征事象則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五個福娃)及吉慶有余(魚)、歲歲(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貴子(紅棗、花生、桂圓等)等的祈求,充分表達了底層民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雖並無多少科學道理,似亦無可厚非。寬容視之,凡此種種美好的聯想和積極的心理暗示,對於底層民眾調適苦樂無常的世俗生活,或許不無積極意義。

圍繞十二生肖文化和傳統民俗節日(如以屈原崇拜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節,以月圓人圓、萬家團圓為追求的中秋節)等民間信仰衍生物而出現的文化消費現象(如賽龍舟、吃粽子、月餅)及其不容小覷的巨大商機,尤其是以驅邪禳災為終極心理訴求的春節期間燃放鞭炮習俗在當代的屢禁不絕、甚至不得不馳禁,都昭示著古老的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而以關羽崇拜中的 “華容道義釋曹操”傳說為基礎的華容道智力遊戲等的經久不衰,更提示我們不應忽視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中的科學內涵及其創造性轉化。尤為值得指出的是,歷經歲月滄桑、綿延流傳至今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節、關羽崇拜、媽祖崇拜),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民族歸屬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對於培育和強化海內外炎黃子孫,尤其是臺港澳同胞同文同種、血濃於水、兄弟壹家親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覺,促進祖國的和平統壹,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發揚光大的意義與價值。

  • 上一篇:黃鱔是壹種需要冬眠的魚類。夏天怎麽釣黃鱔?
  • 下一篇:中國十大燈具批發市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